腓特烈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国会主席
第一次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 第二次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 十月革命勋章 第一枚劳动红旗勋章 第二枚劳动红旗勋章 第三枚劳动红旗勋章 老挝人民军中将
级别: 贵宾/顾问/元老


精华: 4
发帖: 3678
爱心: 3013 点
金钱: 37271 卢布
好评度: 1 点
国籍门派: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
在线时间:1010(小时)
注册时间:2007-11-28
最后登录:2021-05-22

 金策传

0
:Q ?p^OC  
(1902年——1951年1月30日)朝鲜咸镜北道城津鹤城人,中国共产党员,1936年8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4师政治部主任、中共北满省委书记等要职。 v;#0h7qd  
C6A!JegU  
朝鲜光复后,金策担任了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内阁副首相兼产业相。1950年7月任前线指挥部司令,上将军衔。因战事顺利晋升大将。1950年10月,任东部司令,组织主力后撤和敌后游击战。 rN'8,CV  
vLpIVNA]]Y  
1951年1月30日,因心脏麻痹症逝世,享年四十九岁。金日成为了纪念金策,将他的故乡清津市改名为金策市。清津钢铁厂、平壤工业大学与一所军官学校,都分别以"金策"重新命名,并在金策市立了一座金策的铜像。 Ac'pu,v  
'HJ<"<  
QYps5zcn  
y*!8[wASHq  
原名“城津”,1952年改今名。朝鲜东北部港市。临日本海。人口49万(1980)。天然良港,深水不冻。1899年开港。朝鲜北部两大钢铁基地之一,城津特殊钢厂著名。造船、建筑材料、木材和水产加工亦较重要。渔业发达。设有工业大学和科研机构。 NAX`y2z  

飄揚的旗幟 嘹亮的號角 戰鬥的行列是他快樂的家
一心一意 熱愛著祖國 更把生命獻給了她
道不完 南征北討的故事 數不盡 一身光榮的瘡疤
哪怕白了少年頭 報國的心意就像一朵不凋零的鮮花


顶端 Posted: 2007-12-14 02:29 | [楼 主]
腓特烈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国会主席
第一次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 第二次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 十月革命勋章 第一枚劳动红旗勋章 第二枚劳动红旗勋章 第三枚劳动红旗勋章 老挝人民军中将
级别: 贵宾/顾问/元老


精华: 4
发帖: 3678
爱心: 3013 点
金钱: 37271 卢布
好评度: 1 点
国籍门派: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
在线时间:1010(小时)
注册时间:2007-11-28
最后登录:2021-05-22

 

一、求索 {>[ ]iX  
fg#e*7Odn  
金策,原名金乐,别名金洪印、金印、金印植,化名罗东贤。1903年8月11日,出生于咸镜北道城津郡鹤上面棒枰村的一个贫农家庭,他是家里的第二个儿子。1910年,日本宣布日韩合并,正式吞并了朝鲜,金策那具有强烈爱国心的父母带着全家迁居中国东北吉林延吉县平岗基成村,小时曾给地主家当过牧童。因为父母的影响,金策和他的哥哥金洪善(金诚)、弟弟金重熙都参加了反日独立的革命活动,但最后只有金策一个人幸存下来。金策边种庄稼,边上平岗基成夜校勤奋学习,从而掌握了汉语的口语和书写,这对他以后长期在中国从事革命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e.DN,rhqI  
H+Bon=$cE!  
1925年,东北的朝鲜青年运动、农民运动普遍地组织起来,金策在延吉县参加了青年思想运动。1926年冬,他在李周和介绍下加入朝鲜共产党下属的革命组织东满青总(注:东满青年总联盟,1926年1月25日在中国东北龙井成立,1928年1月13日改名东满青年总同盟),所在的支部,是受火曜派影响的组织。当时,东北地区有两个所谓满洲总局。一个是火曜派掌握的朝鲜共产党满洲总局(注:火曜会,其前身是1922年成立的新思想研究会,其领导人金在凤后来成为1925年4月17日在汉城黄金町一丁目“雅叙园”成立的朝鲜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另一个是与火曜派对立的ML派满洲总局(注:ML派,系马克思、列宁的简称,前身是列宁主义同盟,后发展为高丽共产青年会)。金策由于工作努力,1927年被提拔为朝鲜共产党北满道执行委员。当他了解到争夺领导权的内幕后,对争权夺利的共产党上层人物大失所望。正当这个时候,他于1927年9月在龙井村被军阀当局逮捕,移交日本殖民当局,押送到朝鲜京城西大门监狱,1030年1月才被释放。 XIbxi  
#xu1 eX0<  
在监狱里,他对自己过去的革命生涯进行了反思,对因为派系斗争而逐渐削弱的共产主义运动而感到苦恼,而就在这时,共产国际解散朝鲜共产党的令人吃惊的消息传到了监狱中来。尽管是因派系斗争而四分五裂的党,但听到它也被解散了,不免感到痛心。(注:1927年10月,日本驻中国龙井领事馆警察署破坏了朝鲜共产党满洲总局,自此以后,以火曜派为首、各派联合的朝鲜共产党满洲总局不复存在,火曜派、ML派、上海派、汉城派都各自成立了满洲总局,朝鲜共产党四分五裂即由此始。共产国际对此十分不满,遂借口“一国一党”原则,于1928年12月决定解散中国东北的朝共组织,朝共党员加入中国共产党满洲组织) $fD% 18  
ro<w8V9.a  
那么,今后朝鲜共产主义者应走哪条路,我应该做什么工作?金策在坐牢时和出狱后,苦苦思索这个问题。靠老—代会一事无成;因此而否定老—代,则觉得没有能接替他们的力量。左思右想,他总觉得前途渺茫。虽然出了监狱的门,但他手中没有一文钱,无处栖身。怎么办?他心里很是郁闷。不管怎样,向恩人道别后走才合平情理。他想到这里,就去找许宪先生的家。 .u#Hg'oP  
wUr(i*  
金策受审判时,当时著名的朝鲜法学家和律师许宪先生为他做了辩护。金策本来没要求请律师。他不仅没钱请律师,而且也没有想请律师进行辩护。可是,许宪先生出于爱国精神,自愿承担了他的辩护律师,而且不收费用。他在法庭上曾为许多革命者和独立运动者做过辩护,使他们得以从轻处罚或者无罪释放。看到金策,许先生非常高兴,把他收留下来。金策在许宪先生家住了几天并补养身体。他离开汉城时,许宪先生送他一件长袍,还给他路费。钱并不多,只有三四元钱,因为许宪虽然是名律师,由于经常免费打官司和资助朋友的缘故,也并不富裕。但对金策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金策就用这笔钱买了车票前往中国,又买了干粮,他决心从头干起,宁死也要实现朝鲜的独立。但是一回到家,他就听到父亲和妻子因为日本警察的严刑拷打而病逝的噩耗,家里只剩下五岁和三岁的两个儿子。他只得暂时在村里的小学校担任教员。不出半月,由于金策宣传革命思想,与当地的宗教团体元宗教发生冲突。由于元宗教的势力很大,金策被拘留一个半月。5月,日本特务又到抗日活动频繁的龙井村追查抗日分子。为免遭毒手,金策把两个儿子托付给内兄,化装出走,此后直到朝鲜光复,他再也没有见过孩子们。 ciml:"nQ  
$#s5y~z  
金策离家后,直奔宁安县东京城,在那里见到了东满青总时期的同事和满洲总局时期的好友,重新投入了革命阵营。1930年5月,他化名金诚,和朱德海等人领导群众,在宁安县花脸沟(中共宁安县临时党部所在地)等地开展土地革命运动。成立农会、反帝同盟会、妇女会等组织,发展会员五百多人。同年7月27日,根据共产国际六大提出的“一国一党”的决定,金策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东京城支部组织干事。8月,宁安县委把东京城党支部改为中共东京城区委员会,金策任区委书记。 a]V8F&)g#  
!]g[u3O  
当时,中国共产党正处于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最严重的时期,按照中央指示,北满党确定了组织地方暴动的农村工作总路线。10月,金策被选举为宁安县行动委员会书记,负责发动群众、组织罢工和暴动的工作。不久就以花脸沟为中心建立了苏维埃临时政府,金策任政府主席。不合适宜的暴动遭到了军阀当局的残酷镇压,金策在11月28日被捕,押送到哈尔滨护路军总司令部拘留所,次年9月转押到吉林省监狱,后来又押解到奉天(沈阳)监狱,判刑7年。他在监狱的时候发生了九·一八事变,局势一片混乱,他被稀里糊涂地释放了。可刚走出牢门不久,就再次被捕,并被简易法庭判处死刑,幸好在临刑前被一名反日思想很强的中国军官救下。 JluA?B7E  
JcmMbd&B  
长期的求索和不断地挫折教育了金策,他认识到革命必须拿起枪,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解放的斗争,其成败大都是为武装斗争所决定的。他对同志们说到:“敌人把赤手空拳的革命者看做稻草人一般”。意思就是,革命者如果不武装起来,在磨刀霍霍的敌人面前就象稻草人一样无所作为,而且连自己都保不住,这是生活的教训。 KO#kIM-  
yLfyLyO L  
juWXB+d2Y  
二、从戎 _[-MyUs  
__$;Z  
出狱以后,金策一度在哈尔滨特委工作。1932年1月,调任中共宾州特别支部书记。鉴于局势混乱,金策把支部建立在农村,在朝鲜族和汉族群众中发展了十七名党团员,并组织了抗日会,在群众中进行反日宣传。1933年1月,金策调任中共珠河县委军事委员、蚂蚁河东党委支部书记。6月任县委秘书长。1933年春,他受珠河中心县委派遣,与张连科、李启东打入苇河伪军保安团进行兵运工作。1934年6月,任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第一总队第三大队指导员,1934年9月—1935年1月,任哈东支队司令部军需处处长。抗日名将赵尚志是支队司令兼一总队长,是金策的顶头上司,他鲠直刚烈的个性深深影响了年轻的金策。 h;+O96V4.  
*f;$5B#^  
1935年1月28日,哈东支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后,金策任三军一师二团政治部主任。3月7日,他与二团团长王惠同(1936年被俘牺牲)指挥部队攻克了延寿县二区兴隆屯的日本武装屯垦农场,将其设施彻底破坏。战斗过后调任一团政治部主任,与一团团长刘海涛率部参加了东征,先后攻克了小罗勒密、半截河、新开道等地;收缴了老五团伪警察的武器;攻占楼山镇,消灭伪警察局,焚毁森林火车一列。在依兰、方正、勃利一带活动,开辟了牡丹江沿岸的新游击区。并与四军及谢文东、李华堂等地方抗日武装配合,进行了9月16日的攻克南刁翎镇之战、17日的林口奔袭战和10月初的克上克伏击战,给刁翎县的日伪军以沉重打击。对于缺乏正规军事培训和战斗经验的金策来说,这一系列战斗是很好的学习过程,为他以后成为优秀的游击队指挥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E2w-b^,5  
f:~G)  
这年11月,由于在勃利青龙沟养伤的三军一师四团政治部主任张一武被叛徒杀害,金策调任四团政治部主任。当时关东军驻下江的主力,加上当地伪军和伪警察共一万多人,正向集中于方正、依兰、勃利地区的抗日武装包围过来。为了粉碎敌人的冬季“讨伐”,三、四军主力进入松花江以北开辟新游击区,三军四团被留在江南老区坚持斗争。而四团只有七十多名战士,与敌人相比力量弱小得可怜。但四团在团长郝贵林和金策的指挥下,英勇出击,取得了粉碎日伪军冬季“讨伐”的胜利。经过一年的战斗,部队屡战屡胜,不但在江南生存下来,并得到迅速发展,部队人数翻了一番,扩大到一百五十多人。不久,又攻破四道河子,冲破敌人包围,迅速转移到密山一带。 l9eTghLi  
RS}_cm0  
1935年11月,四团扩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1936年8月起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第四师,金策任师政治部主任,郝贵林任师长。两人带着队伍独立活动于下江东部的宝清、富锦、虎林、饶河一带。12月,四师袭击了密山县小八站的敌人运输大车队,缴获枪十四支、子弹三百发,并用缴获的木材换回子弹五千发。1936年1月,四师在攻克七台河煤矿,1936年3月25日,四师联合四军一部攻打勃利县石头河子(今属桦南县)金矿,击毙日伪护矿队六十余人,缴获枪七十余支、子弹一万余发、军马一百余匹。4月,与伪军二十九团遭遇,经过一小时激战后主动转移。5月23日,在桃山袭击宿营的日伪军讨伐队四百余人,毙敌二十余名,然后进入密山县哈达河地区。在哈达河街驻有伪军二十六团一部,威胁着四师在密山地区发展根据地的计划。为了瓦解伪军,金策和郝贵林派人潜入伪军进行策反,争取了三名伪军士兵做内应,并摸清了该团情况。29日,四师分兵三路,急行军六十公里,里应外合,通过突然袭击消灭了伪二十六团团部,击伤俘虏了伪军团长,缴获枪一百五十余支、子弹一万二千发,四十多名伪军自愿参加革命军部队。四师在三江平原、完达山山麓有力地打击了敌人,成为第三军中活动面广、战斗力强,给敌人很大威胁的一个主力师,队伍本身也由于武器和兵员的扩大,增编了第四团和第八团,全师发展到六百多人。 Tb?XKO,  
]oSx]R>{f  
1936年4月,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直属队在勃利青山里战斗中由于指挥失误受重创,代军长李延平负伤。而日寇的大“讨伐”即将开始,考虑到李延平的威望和经验不足以领导主要由统战部队组成的四军,中共勃利县委紧急指示金策到四军军部帮助工作。6月20日,金策和李延平、四军政治部主任黄玉清商定,黄玉清带一团在勃利坚持斗争,四师主力在金策、郝贵林率领下同四军军部一起远征宝清县,建立新根据地,金策与四军军部一起行动,并负责指导四军的政治工作。金策很善于做战士们的政治思想工作,在艰苦的条件下,他以身先士卒、吃苦在先的行动和细致耐心的思想工作,使队伍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斗志,并于7月15日到达日伪势力薄弱的宝清县莲花顶子东部一带。因抗联部队初次到这里活动,群众对其不了解,筹集给养比较困难。在金策建议下,三、四军一面打击反动地主武装和伪警察,一面向所到之地的群众进行宣传,争取到了大部分有爱国心的地主乡绅的支持,宝清七区二十多名甲长表示拥护抗日联军,并捐助大量粮食、钱款,从而开辟了宝清七区新游击区和大叶子沟密营。随之又用同样的策略建立了宝清六区、富锦五区的军民联系。 ^K1mh9O  
Y_ne?/sZE  
此间,金策千方百计与乌苏里江边一带的四军二师建立联系,准备帮助他们完成建立第七军和虎饶根据地的任务。为了达成这一战略目标,金策、郝贵林率四师于8月下旬与李延平分手,开始远征。由于此前建立宝清游击区的战斗已经把日伪军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四师沿途不断受到敌人的袭击,部队受到很大损失。经过七八天的顽强拼杀和急行军,四师终于在虎林县黑嘴子附近与四军二师一部会合。这时两军有六百余人,决定进攻黑嘴子街。但是,作战计划还没有正式形成,四师刚收编的山林队暴露了目标,伪军六七百人向四师驻地发起进攻。经过三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四师才突出重围,金策在战斗中踵部受重伤,不能随二师一同到饶河直接帮助成立抗联第七军,只好把成立七军的方案和意见转达给二师师长郑鲁岩。此后,四师又返回富锦活动。 U9b[t  
Kn5C  
1937年七·七事变前后,由于不断地从敌人手中缴获军马,四师大部分已经编成骑兵,机动性大大增强,活跃在密山、虎林中朝边境地区,不断打击敌人,取得了许多胜利。10月,不胜其扰的敌人调集大部队进攻宝清一带。为了有效地牵制敌人,避免与强敌正面接触,在金策的提议下,四师以部分骑兵与六军一师共二百五十多人,联合编成模范师,挺进饶河、抚远境内,与七军共同在乌苏里江沿岸袭击敌人,取得一些胜利。 XBCHJj]k  
]f &]E ~i  
金策长期担任部队中的政治领导,有非常丰富的政治工作经验,善于把握指战员的心理。每打完一次仗,金策都要向指战员们祝贺战果,但他不是简单地把战士们召集在一起表示祝贺,而是向每个战士具体地评价他们的战斗表现:哪一点做得好,哪一点做得不错,哪一点做得不够,等等。如果哪个战士受到指挥员的批评,他就一定要找那个战士谈话,了解他是否悔悟。如果发现对错误认识不清,他就孜孜不倦地进行说服,直到那个战士认清为止。

飄揚的旗幟 嘹亮的號角 戰鬥的行列是他快樂的家
一心一意 熱愛著祖國 更把生命獻給了她
道不完 南征北討的故事 數不盡 一身光榮的瘡疤
哪怕白了少年頭 報國的心意就像一朵不凋零的鮮花


顶端 Posted: 2007-12-14 02:30 | 1 楼
腓特烈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国会主席
第一次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 第二次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 十月革命勋章 第一枚劳动红旗勋章 第二枚劳动红旗勋章 第三枚劳动红旗勋章 老挝人民军中将
级别: 贵宾/顾问/元老


精华: 4
发帖: 3678
爱心: 3013 点
金钱: 37271 卢布
好评度: 1 点
国籍门派: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
在线时间:1010(小时)
注册时间:2007-11-28
最后登录:2021-05-22

 

三、风云 RPeH[M^  
v*GS>S  
1935年底,三军军长赵尚志在第四军那里看到了莫斯科中共代表团的“六·三指示信”,他对信中提出要“积蓄力量等待大的事变到来”以及与伪军、伪警察和平相处的方针大为不满。936年9月18日,在赵尚志召开的珠河、汤原中心县委和三、六军联席会议上,批判了莫斯科中共代表团提出的斗争策略,没有参加会议的金策被选为北满新省委的执行委员。1937年10月,仍然未能参加会议的金策又被选为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常委。在北满党内两种不同对敌斗争策略的矛盾逐渐激化之时,远在下江的金策没有受到任何波及,反而使得他在北满省委的地位直线上升。1938年,由于赴苏求援的赵尚志被苏军扣押,以北满临时省委书记张兰生、三军政治部主任李兆麟为代表的、遵循莫斯科中共代表团指示的一派,指责赵尚志犯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反列宁主义、反党、反组织、反中央”,并解除了赵尚志的军长职务和“左倾关门主义的拥护者”——省委宣传部长冯仲云、下江党委书记黄成植、九军政治部主任许亨植等高级干部的职务。6月,金策被提升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政治部主任。 %_Lz0L64k  
N-F&=u}  
由于敌人封锁,金策直到1938年6月才看到了上述“反左倾斗争”的文件。金策并不同意赵尚志明目张胆反对“中央路线”的行为,因为那样会在党内斗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但是,他也不赞成李兆麟等人全盘否定赵尚志,因为这会在北满党和军队内造成极大的思想混乱。因此,正直的金策不顾自己可能被撤职批判的危险,向北满省委、三、六军党委、下江特委和哈东特委写出了自己的意见书,尖刻地指出李兆麟在赵尚志离开后才批判他的做法是机会主义,并认为省委不要仅仅批判赵尚志的左倾关门主义,而要批判党内的各种错误倾向(即暗示应该包括李兆麟的调和倾向),还建议省委的每一个人(即暗示包括张兰生和李兆麟)都要为赵尚志的“错误”负责。金策的这份意见书,对防止北满党内形势的进一步恶化和党与军队的分裂起了重要的作用。1939年5月,新成立的北满省委处分了张兰生和李兆麟,终结了持续一年多的“反倾向”斗争,金策也当选为北满省委书记,全面负责北满地区军队和地方党的工作。 &0Y |pY  
k}<H  
就在“反倾向”斗争进行得如火如荼的1938年春,五万余名日伪军对北满和下江地区的抗日联军展开了大“讨伐”。敌人先是用三光政策摧毁了北满抗联部队赖以生存的汤原根据地,完成了建设“集团部落”和“无人区”的计划;接着是七个县的同时大搜捕,破坏了北满地下党的一个市委、五个县委,使北满部队基本失去与地方党和群众的联系;然后大批日军进入深山,到处寻找抗联储存过冬物资的密营,发现一处,破坏一处。面对日伪这样计划周密、措施恶毒、兵力众多的大“讨伐”,北满党由于忙于内争,没有及时给予各军以战略上的引导,各军不得不各自为战,结果被敌人各个击破,完全丧失了主动,党组织几乎全部损失,部队也受到重创。金策的亲密战友、四师师长郝贵林于1938年7月在一次遭遇战中牺牲,继任师长陆希田不久后也在一次遭遇战中战死沙场,曾经是三军主力的四师只剩下一百多人。 *lLCH,  
URm<Ji  
直到1938年6月初,北满临时省委才意识到局势严重,决定向黑(龙江)嫩(江)地区做大规模战略战役。6月下旬,在下江南部宝清活动的新任三军政治部主任金策在接到省委的指示后,紧急着手把三军原三、四、十师的残部,合编成新的四师,然后率部西征。 s-WZ3g  
-nC&t~sD  
1938年8月,金策与原三军三师政治部主任侯启刚率领七十余名骑兵,从宝清出发渡过松花江,到达萝北县梧桐河,与六军三师代师长王明贵部会师,决定一起西征。因为筹集给养十分困难,部队迟迟未能开拔。9月6日,给养仍然没有着落,而敌人的大军已经袭来,金策、王明贵决定冒雨出发。此时远征军由三军三师、六军二师第十二团、三师第八团和四师一部组成,共约三百余人,每个战士只分到四个苞米作为远征的干粮。 e>9X  
CStNCBZ|\  
当金策率领部队行进到绥滨一、二、三区平原的狭窄三角地带时,遭到日伪军两个团及国境警察队的追击,金策率部以急行军的速度摆脱了敌人。当时部队已经断粮数日,又遇阴雨连绵,泥泞难行。金策鼓励战士们坚定信心,战胜困难,使西征的抗联战士没有任何动摇的情绪。他们以山菜、野果充饥,于9月10日,西进至都鲁河(全长245.3公里,其河床宽度10至25米)畔。由于正值雨季,河水暴涨,无法泅渡。在当地群众的支援下,金策、王明贵好不容易才找到一只小木船,往返摆渡三十次,将全部人马渡过河去,摆脱了追兵。此后,又是一望无际的大沼泽,大雨也下个不停,指战员上身湿透,下身泡在泥水中,在路上募集的少量干粮也吃完了,先后有十几名战士和大批马匹病饿而死,景况十分凄惨。 kn>qX{W  
t-C|x)J+  
在这种异常绝望的情绪下,金策没有气馁,动员大家相互搀扶,连背带拖,从这片死亡地带走出,进入鹤立县,在王傻子屯打垮了伪自卫团。当时尽管还没有秋收,群众仍然把仅有的存粮送给部队,许多人还肩扛、牛驮地载着粮食送了部队一段路程,并把驮粮食的三四十头役牛送给部队当给养。然后,金策率部以急行军速度直插汤原老区。在进入汤原刘垮屯地区时,汤原县伪治安队三百多名骑兵尾追而来,金策决定大队人马绕道前进,只留下少数机枪射手组成战斗队在石场沟设伏。敌军果然中伏,扔下五十余具尸体败走,抗联无一伤亡地摆脱了追兵。9月,部队到达汤旺河东岸,敌人的追兵又赶了上来,金策从以往的经验教训中认识到,在敌人围追堵截中,大部队行军目标太明显,容易引起敌人注意;而且步兵和骑兵混杂在一起,行动不灵活,不利于摆脱敌人的追击,同时粮食问题也不好解决,就与王明贵商议,决定兵分两路:侯启刚率三军骑兵寻找可以通行的小路,快速向铁骊、庆城方向开进;金策与王明贵率领步兵避开正面之敌,向北绕道老钱柜,从茫茫林海中专走人迹荒芜、荆棘丛生的小道穿越小兴安岭,直奔海伦、通北。 zsQkI@)sO  
cW0\f5[/  
分兵后两支部队变得更加灵活,他们各选路径,在人际罕至的地方艰苦行进了一个多月,终于10月8日到达绥棱县张家湾河口一带的白马石,与六军军长冯治纲、新编三军三师师长许亨植率领的部队会合。10月10日,金策召集各远征军领导干部联席会议,部署在黑嫩平原开展游击活动的计划。一是根据会师前冯治纲、许亨植已经商量好的计划,由三军三师副师长张光迪率领三军八团一连、六军一师六团八十余人向德都五大连池和嫩江县远征,建立新根据地;二是决定成立西征指挥部筹备会,统一指挥已经到达海伦地区的三、六、九军;三是成立短期训练班,培养干部;四是选派能力较强的干部到讷河、绥化、庆城、肇州开展群众活动,建立地方党组织。这次会议及时地为在新区开展武装斗争和开辟游击区指明了方向,为后续部队的到来做了准备。 |iBf6smF  
L9Zz-Dr s  
1939年5月30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在德都朝阳山根据地正式成立,被选为北满省委书记的金策主要在庆城、绥棱、铁骊山区活动。根据当时军事工作是北满中心工作的实际,他经常到各部队中去工作。为了培养军政干部,他积极筹备创办军政干部训练班,制定了训练班的详细规则,培训内容包括马列主义、党的基本知识、抗日游击战略战术,这对在分散游击环境下加强和坚持党的领导,以正确的思想来统一北满党和军队的思想,提高抗联和地方工作人员的觉悟及政治水平、军事技能等都起了重要作用。 =GP L>a&  
db1ZNw  
同时,金策也加强了对地方党、抗日救国会的领导。他从部队中派遣得力人员到三肇(位于哈尔滨以西,包括肇州、肇东、肇源三县)、庆城、讷河等地开展看改日宣传和发动民众的工作,建立了中共三肇地区工作委员会(后称龙江工委)、讷河县委、庆城支部等党的组织。又建立了北满抗日救国总会,金策任会长。省委所属各特委、县委领导的反日会,均改为抗日救国会,负责人一般由该地党组织负责人兼任。短短的几个月内,发展了数百名党员和抗日救国会员,仅三肇地区的抗日救国会就发展到二十多个。 (&Q!5{$W  
Z|a*"@5_  
金策还主办了北满省委的机关刊物《统一》,从1939年6月到1940年8月共出版10来期。金策自己在1940年红五月专号的《统一》上发表了《为健全党的组织而斗争》一文,总结了北满党的斗争历史经验,提出要“无情地粉碎内外左右倾反党分子”、“打击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形式主义以及封建宗教注意”、“继续把调和主义和不负责任的倾向无情地打击”、“粉碎分裂观念和偏私心理”、“加强反奸细斗争”等当时急待解决的问题。 $04lL/;  
-wC}JVVcK  
为了更加明确抗联的斗争目标和任务,1940年3月8日,金策主持制定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行动纲领》和《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第一次明确规定:“必须在抗日联军中巩固中国人民领袖——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还明确了政治工作的目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对在极端艰苦和分散游击的环境下,保持抗日联军的性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w ]T_%mdk  
fI0"#i v}  
敌后的斗争是残酷又充满变数的,如果不够冷静和缺乏谋略,就会处于危险之中。一天,当金策在老金沟山的密营里起草文件时,突然有十二个农民装束手持枪支的人,说是来投靠抗联的山林队。金策见这些不速之客虽然是农民打扮,但言行举止很不自然,心里起了怀疑。但是驻地当时只有金策和秘书金昌泽及其爱人安景淑。所以金策没有暴露自己的身份,不露声色地与这些人周旋。第二天傍晚,省委交通员于兰阁送来情报,原来这些人是按叛徒指点来破坏省委的特务,他们以为金策等人只是一般的工作人员,一心想等省委领导回密营时动手。金策便设计将特务从存枪处引开,突然采取行动,将特务邹振鹏等十二人缴械。

飄揚的旗幟 嘹亮的號角 戰鬥的行列是他快樂的家
一心一意 熱愛著祖國 更把生命獻給了她
道不完 南征北討的故事 數不盡 一身光榮的瘡疤
哪怕白了少年頭 報國的心意就像一朵不凋零的鮮花


顶端 Posted: 2007-12-14 02:30 | 2 楼
腓特烈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国会主席
第一次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 第二次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 十月革命勋章 第一枚劳动红旗勋章 第二枚劳动红旗勋章 第三枚劳动红旗勋章 老挝人民军中将
级别: 贵宾/顾问/元老


精华: 4
发帖: 3678
爱心: 3013 点
金钱: 37271 卢布
好评度: 1 点
国籍门派: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
在线时间:1010(小时)
注册时间:2007-11-28
最后登录:2021-05-22

 

四、苦战 [vb#W!M&|  
mpwh=  
1940年,抗联一路军和二路军在南满、东满和吉东地区相继战败,为了鼓舞斗志,也为了减轻一、二路军残部的压力,金策在这年3月24日主持制定了《中共北满省委关于红五月的通告》,确定采取胜利的军事行动来实际纪念红五月,所属队伍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尽量地采取胜利的军事行动”,如袭击敌人城镇、防所、车站,破坏铁路、桥梁、电线,缴获枪支、衣服、经费,发展队员和新党员,建立地方群众组织等等。地方党组织也要发动群众进行反对掠夺、鼓励逃兵等斗争。特别指出北满各地的部队在统一的计划下,“展开红五月比赛运动”。 R|qNyNXo[  
/[>_Ry,  
所谓“红五月”,即五月份的几个纪念日,包括“五一”国际劳动者纪念日、“五四”中国新文化运动纪念日、“五五”世界革命鼻祖马克思诞生日、“五七”、“五九”中国人民反对日贼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及袁世凯卖国殃民的纪念日、“五卅”惨案纪念日。金策在通告中要求每个人都要在红五月竞赛中做出成绩,并且根据优劣进行赏罚。 4j'rbbs/  
^2rj);{V  
“红五月”竞赛活动由4月13日持续到6月7日,三路军各支队都积极地投入到打击敌人的活动当中,其中,三支队袭击敌人四次,六支队袭击三次,九支队袭击三次,十二支队袭击三次,共毙伤敌一百一十六人,俘虏六十四人,缴获步枪一百二十八支、手枪五支、机关枪两挺、手榴弹十二颗、子弹一万七四千三百零八发、战马四匹、军刀三把、伪币八十九万四千二百四十元、服装四百五十六件。三路军共伤亡二十一人。各部队也都得到了发展,其中三支队发展较快,由二百人扩大到三百人。 }I}GA:~$%  
bg0ix"  
通过“红五月”竞赛活动,第三路军各部队的作战主动性增强了不少,虽然竞赛活动结束了,但余波未平,三路军一反初到黑嫩平原时偃旗息鼓的常态,开始积极地袭击讷河、克山、三肇地区较大的日伪据点。如三、九支队在9月25日攻克克山县城,毙敌二十三人,俘虏八十余人,击毁汽车三台,缴获迫击炮四门、步枪一百五十余支、子弹六千余发,并释放了监狱中的二百余名群众,有一百多人参加了抗联队伍。11月8日,十二支队又攻克肇源镇(今肇源县城,当时为肇州县和郭尔罗斯后旗的治所),击毙日伪军十二人,俘虏一百一十六人,缴获机关枪二挺、步枪二百一十九支、子弹二万余发、伪币一万二千元、马一百三十余匹、军毯一百多条、服装五十套等,有一百多名青年当即加入抗联队伍。此外还袭击和摧毁集团部落、伪警察署、日本武装开拓团三十余处,突袭日伪军二十余次,极大地鼓舞了部队和人民的抗日决心。 .tfal9  
Vtj*O'0  
抗联三路军在“红五月”竞赛活动的鼓舞下,进行了持续大半年的平原游击战,活动区域遍及黑龙江省的十八个县,攻破了克山、拉哈、讷南、通宽、肇源等中心城镇,补充了武器、弹药、服装、给养,争取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抗联的政治影响。当初在是否要进行平原游击战时,三路军总指挥李兆麟是持反对态度的,认为过于危险,而金策则认为北满群众基础较好,而且日伪势力薄弱,没有象在东、南满那样建立集团部落和保甲制度,抗联部队有充分的活动空间。而抗联自1938年受到严重损失以来,多数队伍撤到人烟绝无的山岳地带游击。队伍在脱离群众的情况下,只会削弱,绝不会发展的。为了积蓄实力,保存与扩大力量,非执行平原游击的计划不可。事实证明金策的意见是正确的,如果只在人烟稀少的地方保命度日,与群众分离,就好象鱼儿离开了水,即使不被敌人消灭,无衣无粮,也会被拖垮。1940年的平原游击战使队员成组成队叛、逃的现象消失了,队伍扩大了,军需补充了,也初步的建立了军民合作,在讷河、克山、北安等地建立了定期以粮食、服装供给抗联队伍的关系。 kP('X/  
FG71<}C[K  
但是,随着东、南满抗联武装的失败,北满抗联也已经进入了极其困难的时期,第三路军每个支队所面临的日伪“讨伐队”至少有八百到一千人,并以陆空配合。同时敌人改变了“分区屯驻,分进合击”的战术,实行“集中主力,随时出动,各个击破”,把“追逐主力部队为目标”,变为“穷搜山林,打击领导机关”为目标。在这种严峻形势下,金策指出:现在敌人还是很强大,抗联还是极有限的数量。在日寇已对老区进行严密封锁和“讨伐”控制下,第一,不要完全在老区死守,应有计划地到别处开辟新区;二,不要与有准备、有组织的凶恶强敌做正面活动,而应避开他,找到他预先未充分准备的、没有十分组织、比较薄弱地点,去开辟新的阵地,以保存实力和发展。 z)*{bz]  
FYC]^D  
1940年11月,金策同李兆麟等人赴苏联伯力参加东北党组织和抗联领导干部会议。这个会议在1941年1月5日召开,对党组织的集中统一、最高军事领导机关的建立、东北游击运动的方针政策都进行了广泛的交谈,并形成了议案。但是由于苏联方面的有意阻挠,未能同中共中央接上关系,许多重大问题没有经中央批准之前不能做出最后决定。所以在3月中旬,干部会议暂告结束。金策则利用休会期间,于2月25日至3月12日到位于海参崴和双城子之间的抗联南野营进行了视察,在苏联境内活动了半年多。就是在这段时间内,他与闻名已久、却因为山水相隔而从未谋面的金日成、崔庸健等朝鲜革命者见了面并多次会谈。金策对比自己小九岁的金日成推崇备至,从而在抗联的朝鲜革命者中,逐渐树立了以金日成为中心的领导集体,主要成员为金日成(时为一路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崔庸健(时为二路军参谋长)、金策、姜健(时为二路军第二支队政委)和安吉(时为一路军第三方面军参谋长),这就是朝鲜光复后北部劳动党最初的核心领导层。 E3S0u7 Es  
.,S`VNU  
1941年7月10日,经野营党组织和周保中的提议,金策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政委。7月13日,金策由苏联动身返回中国。由于敌情严重、气候恶劣,直到10月中旬金策才到达绥棱、庆城一带的第三路军总部所在地与李兆麟会面。根据当时第三路军的实际情况,为了保护有生力量,金策和李兆麟于10月25日写信给第三路军总参谋长许亨植,让他把主力带到苏联境内的野营休整,以应付长期抗战的需要。许亨植接到通知后,把六、九、十二支队(三支队由于损失太大,已于1940年12月下旬赴苏休整,1941年3月回国)的人员集中起来,由六支队政委于天放率领,于11月越境入苏学习、休整。北满仅留下两支小部队共约二十人,由许亨植领导,负责发展抗日救国会,筹集粮食物资的工作。 j&S.k  
NF |[j=?  
1942年3月19日,周保中派遣于天放回到铁骊山区与金策见面,传达总指挥部考虑到金策腿部有伤,活动不便,准备让于天放接替金策在东北工作,金策去苏联休养的信件,金策理解同志们的关心,但仍表示留在东北坚持斗争,于天放一行六人也留下坚持。8月3日,许亨植在返回总指挥部报告发展反日组织情况的途中被敌人包围,经过两小时战斗后牺牲,留在东北的三路军小分队改由金策直接领导。1942年10月末,由于即将进入最困难的冬季,金策在庆城南山里主持召开了龙南地区小分队干部会议,提出为了开辟新的抗日游击区域,坚持开展抗日斗争,把只有三十四日人的北满小分队重新编队:于天放率十余人在海伦、绥棱一带活动;朴吉松率二十余人在铁骊、庆城两县山边一带活动;张瑞麟、纽景芳等八九人在东兴、蒙古山一带活动。 9&^5!R8  
X[<#B5  
龙南会议后,金策和刘铁石、张相龙(朝鲜人)侦察敌情,查看后方粮食。10月28日,金策收到李兆麟发来的电报(金策从苏联回国时,携带有一部无线电台),让他分配若干名忠实可靠人员化装为平民,分散安置在北安、绥化、庆城一带,联系群众,侦察监视日寇活动,并让金策和于天放、朴吉松等高级干部回野营。但由于分散行动,金策一时难以同于天放、朴吉松联系,只能一边转移,一边寻找。后来终于在通河县郭把头碓营与张瑞麟小队会合。由于粮食补给困难,敌人追击不舍,朴吉松小队被打垮,三路军政治部主任朴吉松负伤被俘后遇害。于天放小队在绥棱一带也频繁遭遇敌人袭击,居处不定,很难寻找,所以金策率领现有的十几个人,转移到凤山县(今属通河县)的张郭把头碓营进行休整,这时已经是1943年春,金策派纽景芳、刘铁石去苏联向周保中汇报情况,自己带张瑞麟等六七人坚持在凤山县城郊活动,组成了反日救国会,建立了群众工作基础。 M9Sj@ww  
|p*cI @  
1943年冬季到来,抗联又面临寒冬难熬、断粮无援、受敌“围剿”的严酷考验。金策与张瑞麟等一起研究确定,如短期内得不到抗联领导人的指示,就准备在凤山山里过冬。年末,纽景芳带六人从苏联返回东北,奉抗联领导的命令,接金策回教导旅。金策率领二十多名战士离开凤山东北岔向苏联进发。这时已经是大雪封山,金策等人踏着齐腰深的积雪,冒着零下四十多度的严寒,艰难跋涉,1944年1月到达中苏边境地区时,突然遭到日军袭击。金策指挥小分队将其击溃后,为摆脱敌人追击,一夜走了一百四十多里路,进入苏境,由苏联边防军的戈萨什克边防哨所前往边防城,然后乘火车到伯立,之后到达抗联教导旅北野营,担任苏军远东方面军独立第88步兵旅(即抗联教导旅)第3营政治副营长、中共东北党组织特别支部局执行委员会委员。其实这两个职务在1942年7月就已经任命,不过由于金策一直在东北,所以未能到任。 .7Qqs=Au  
RJDk7{(  
1945年7月,苏联对日开战已经迫在眉睫了,抗联领导人一边拟订配合苏联解放东北的作战计划,一边决定进行改组。因为东北抗日联军实际是中朝抗日联军,九·一八事变后,原在东北境内进行革命活动的朝鲜共产主义者和独立运动人士创建的抗日武装,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的战斗序列,共同抗击日军。中国同志要反攻东北,朝鲜同志也要配合苏军反攻朝鲜,光复祖国,并组建朝鲜党组织,因而不能继续担任中共东北党委员会的职务。经过讨论,金日成、崔庸健、金策、安吉、徐哲、金一、崔贤组成朝鲜工作团的领导班子,返回朝鲜。建立朝鲜党组织后,朝鲜工作团脱离中国共产党,自行撤消。 Txe*$T,(  
kl1Q:  
4n(w{W>  
五、尽瘁 o\Fv~^  
W4nn)qBrh  
1945年8月,金策随金日成回到朝鲜,最初担任咸镜南道的建党工作,同时兼任负责国家安全的人民保安局长。1945年10月10日,金策出任平壤军政学院院长,平壤学院是培养现代化正规武装力量骨干的朝鲜第一所军事政治学院。1946年8月北朝鲜共产党与朝鲜新民党合并为朝鲜劳动党后,当选为党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委员会委员,同年12月,朝鲜人民军的前身——人民保安队建立,金策任政治副司令。1947年2月,出任北朝鲜人民委员会副委员长兼产业局长及交通局长。1948年9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出任朝鲜内阁副首相兼产业相,掌管全国的经济工作。 G){+.X4g3  
}8"i~>>a  
当时掌管国家的经济绝不是容易的事。光复后日本帝国主义给朝鲜留下的,全是些落后的和被破坏的东西,只有空金库和空帐簿。他在这种艰苦的情况下,做一切都生疏的工作,经常下到工厂、企业了解情况,采取措施,解决难题。城津炼钢厂(当时名)的日制原铁炉没有设绝缘装置,用高压电的电极熔铁,炉体有高压电流,人只要一触,就触电致死,操作既不便又危险。 金策在现场和工人一起劳动,发动工人和技术人员研究不用原铁炉出的原料而只用粒铁来炼钢的新炼钢法终于成功。这样,虽然炸掉了原铁炉,也能炼出钢了。1948年6月,金策又奉命到南浦去建一座玻璃厂生产平板玻璃。他在南浦玻璃厂建设工地上和建设者同吃同住,领导工程建设,制造提升机,培养技术人员。不到两年,就建成玻璃厂,生产出了平板玻璃。不管是冶金工业、电力工业、铁路运输以及轻工业和化学工业,金策总是能出色地完成他所承担的重任。他在极短的时间内,把日本殖民时代的单一、畸形的掠夺型工业体系进行改造,成为有一定现代化技术程度的重工业体系。可以说,金策是北朝鲜新工业的奠基人。 %UooZO  
h'G  
1949年6月南、北劳动党合并为朝鲜劳动党后,金策当选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委员会委员(1950年12月,又当选为党中央委员会组织委员会委员)。金策为金日成顺利地掌握朝鲜的军政大权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由于他的资历和威望,在他坚决支持金日成的地位时,金日成的主要反对派人物——新民党党首、后任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长的金枓奉和南方劳动党党首、后任副首相的朴宪永都难以进行有效的反对。 j<Pw0?~s6  
qPDRB.K|}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金策当选为朝鲜在战争期间最高统帅机构——军事委员会的委员,并在7月初接替崔庸健大将担任前线指挥部的大将衔司令官。为什么在战争初期成绩斐然的崔庸健被并不擅长军事指挥的金策给换掉了呢?从客观因素来看,主要是因为美国军队的参战,使金日成感到十分紧张,他认为自己有必要加强对前线军队的指导,所以任命对自己忠心不二的金策担任前敌指挥官,从而保证自己的每一个指令都能得到贯彻执行。 RlvvO  
p_n$}z  
金策自知缺乏指挥大部队作战的经验和能力,因此在战略上严格遵循金日成的指导,在战术安排上则放权给参谋长姜健以及两位军团长,所以朝鲜人民军在面对强大的美国军队时,仍保持着旺盛的活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用灵活的战术弥补了自己在火力、交通和制空权等方面的不足,迫使立足未稳的联军节节败退,一直龟缩到以洛东江以南的一小片桥头堡内。由于金策进行了强有力的思想动员工作,人民军虽然在一个多月的持续进攻中遭到很大的消耗和极度疲劳,但仍然掌握着战场的主动权。联军方面也不得不承认,虽然人民军进攻冲击力显著下降,但士气还是旺盛的。 ^e]O >CJ  
e9:pS WA-n  
战斗进入九月份后,人民军的状况更加窘迫了:步枪的补给只不过是所需的三分之一;燃料只有所需的最低限度;由于粮食不足,第一线官兵只能一天吃一顿或两顿饭;1/3的士兵都是招募来的南朝鲜人,他们缺乏装备,没经过什么军事训练,战斗素质低下;兵力总数只有联军的1/2,坦克只有联军的1/6;基本上没有空军支援,补给和进攻都只能依靠黑夜的掩护才能进行。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必要的防线收缩甚或比较大范围的退却才是明智的做法,至少可以保证对三七线以北地域的有效控制。但是在金日成的严令下,金策却继续制定了进攻的计划。在东北抗日联军时期鲠直敢言的金策为什么要执行这样冒险的军事战略呢?难道是出于对金日成的盲目忠诚,还是因为明了朝鲜的国力不足以支持与美国的消耗战,所以不如放手一搏?金策的想法我们是永远无法知道了,至少根据朝鲜的公开史料来看,“前线司令部根据最高司令部的作战方针,进行第五次战役……在大邱、永川地区围歼敌军部队。……”,朝鲜人民军这次最为冒险的攻势,其始作俑者并非作为前线司令官的金策,他只是一位坚决的执行者。 Rd;t}E$  
PW"?* ~&  
正当九月攻势进行之中,联军进行了仁川登陆,从而切断了南方人民军的补给线和退路。朝鲜军事委员会决心首先击败仁川登陆部队,对金策下达了命令,要他“在确保现战线的同时,把尽可能多的兵力转用到水原地区”。仁川的失守对金策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这在后勤上的打击暂时还并不太明显,毕竟为了准备九月攻势,前线囤积了相当数量的军需物资,而且联军的空袭早就使得补给时断时续了。真正的打击是在精神上,当人民军中的北方士兵知道他们回到家乡的后路被断,当南方士兵知道他们的家乡已经被敌人夺占,那在士气上简直的毁灭性的。而士气,已经是南方人民军与强敌周旋至今的唯一依靠。因此,金策一面按照指示,命令第105装甲师主力和刚从仁川来的第87团返回汉城地区;一面对第一线部队严密封锁仁川登陆的坏消息,加强督战,力求维持现战线。 c(8>oeKyD  
CUC]-]8  
但是很快,击败仁川登陆部队、维持洛东江战线的计划就破灭了,联军于9月18日攻占金浦机场,逼近汉城,因此,金日成命令南线人民军后撤到锦江——小白山脉一线。如果在九月攻势之前做出这样的决定,那还是可行的,现在人民军的第一军团在朝鲜半岛的最南端,与洛东江以北的第二军团并不在同一个等齐面上,根据前线部队的现态势,全军一起后退是不可能的。金策在9月18日傍晚做出了决定,重新严命第二军团确保现战线,特别是要求它死守成为后撤枢纽的倭馆地域,同时命令第一军团开始逐次撤到锦江一线,以构成新战线。但是由于洛东江以南的联军以两倍的兵力和数十倍的火力发动了猛烈的反攻,本来在九月攻势中就消耗严重,已经是强弩之末的人民军抵挡不住,在19日黄昏就丢掉了作为第一军团后撤枢纽的倭馆,到了9月21日,当仁川登陆的凶信广泛传开之后,更加从根本上动摇了在南朝鲜征召的新兵们的心情,一向被誉为纪律严明和斗志旺盛的人民军以惊人的速度崩溃了。 #] Do_Z  
_M;{}!Gc&A  
在艰难的情况下,金策仍勉力在司令部所在地金泉与美24师进行了两天激战,以确保这个掩护第一军团退路的要点。在9月24日金泉失守后,又指挥部队在咸昌(尚州北侧)、梨花岭(闻庆—— 忠州公路上的小白山脉分水岭)安东、竹岭(安东——丹阳公路上的小白山脉的山口)等地进行了六天的顽强防御,以保证有尽可能多的部队撤回北方。但是9月30日,联军的机械化穿插部队在乌致院地区同南下的仁川登陆部队的一部分会合攻到了原州、江陵地区。这样一来,南方人民军的大部分都被包围,金策只得下令被围各部化整为零,进入深山坚持游击战。10月1日,为了保证三八线的防御战斗,朝鲜最高司令部把战线分为西部和东部,任命金策担任东部战线司令官。金策于是退到三八线以北的以平康、铁原、金化为顶点的三角形的盆地——这里是位于朝鲜半岛中央的战略要地,被称之为铁三角地带,收拢残部,进行重新编成。  rB(Q)N  
^a3 (QKS  
但是,韩国第二军团(6、7、8师)在10月6日越过三八线进攻铁三角,而金策手中的部队不但数量少,而且大多是没有受过训练的新部队,重型装备也在撤退中丢光了,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北方人民军的主力都集中在开城一线,准备迎击美军,也无法前来增援。尽管如此,金策仍然想尽力牵制韩国第二军团,指挥部队在高浪浦里地区至杨口地区进行了顽强的防御战,由于实力悬殊,到了10月11日,铁三角就被韩国军队完全占领了。唯一值得安慰的是,由于联军过于仓促地越过三八线北上,忽视了消灭包围圈内的南方人民军主力,使其得以用游击战的方式生存下来,还有一部分则有组织地回到北方,成为朝鲜人民军重建的基础。 }>,%El/  
W>{&" 5  
10月17日,平壤南部最后的屏障沙里院被攻占,北方人民军的主力完全溃败。金策在铁三角失守后,已经撤退到平壤附近,立即就地整顿散兵,在中和(防御从沙里院北上的美1军)、祥原(防御从遂安北上的韩1师)、江东(防御从阳德西进的韩2军团)一带构筑最后的平壤防线,同时力劝金日成和朝鲜最高司令部离开平壤,到北部山区建立根据地。 Ax@7RJ||  
Q9p2.!/C1  
这条新构筑的平壤防线位于平壤平原之上,无险可守;面临的美军2个师和韩军4个师,对比人民军来说无论在数量和火力上都占据了绝对优势;战线太长,从中和到江东差不多有70公里;缺乏防御纵深,这几个点离平壤都只有20公里左右。因此,联军信心十足,期待在10月18日就能突入平壤。但是,金策在与联军的几个月较量中,了解到联军的进攻必然沿着公路前进,认为只要扼守公路的要点,就能够迟滞联军的进攻,为平壤的撤离赢得时间。他选择的中和等防御点都是联军几个进攻方向的必经之路,也就是说,只要联军不脱离公路进攻,那么他们就必须夺占这几个点,否则将无法前进。 dn42'(p@G  
4V]xVma  
从10月17日夜间开始,美1军和韩1师都遭到了自越过三八线以来前所未有的激烈抵抗。每个防御支撑点的人民军都只有数百人的规模,但他们在公路两侧设置阵地,联军的任何前进企图都会遭到火力夹射;人民军还把缺乏燃料的坦克埋在土中,构筑了速成火力点,阵地前和公路上也设置了密度很大的地雷场。这使得联军一时束手无策。特别是美军,居然期待着人民军主动撤离而不愿意猛攻。韩1师虽然在10月18日进行了一整天的猛烈攻击,也仅仅突破了2公里。这与前段时间摧枯拉朽般地攻势形成了鲜明对比。 ;&?ITV  
Ha ZV7  
平壤防线的抵抗一直持续到19日晨,这时平壤的政府机关已经撤离完毕。在金日成的死命令下,金策率领部队撤回平壤,随最高司令部向北撤退。平壤防线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联军虽然夺取了平壤这个最大的战利品,但在战略意义上只是一座空城,不论是朝鲜的政府首脑、军队主力,还是联军的战俘,都未能捕捉到。 v=dN$B5y3  
!_c6 `oW  
平壤失守以后,金策被任命为第二战线司令官,将南方人民军中撤回北方的两、三万人集合起来,开展游击战争,袭扰联军的背后,伏击孤立的部队及联络车、补给纵队,切断电话线,袭击警察署,并攻占了不少城镇。在中国志愿军参战后,开始更频繁地袭击联军的补给基地,并反复地切断道路,切断美10军同第8集团军的地面联络,并威胁两军的侧后。但金策的身体本来多病,很难在敌后的艰苦条件下长期坚持,于是不久以后就被调回最高司令部工作。 jL 3 *m  
&DtI+ )[|  
1951年1月31日,金策因积劳成疾,在位于干芝里的最高司令部心脏麻痹症突发而去世,在去世的前一分钟他仍然在加夜班工作。金日成对金策高度评价,称他为革命家和革命者的榜样。将他的遗骸安葬在平壤大城山的革命烈士陵园,还立了他的半身铜像。为永远纪念他,朝鲜党和政府将清津市、清津钢铁厂和平壤工业大学分别改名为金策市、金策钢铁厂和金策工业大学;还将一所人民军军官学校用它的名字命名;金策市也立了他的铜像;人民军近卫第4师团也以金策命名。这也是金策作为国家领导人、工业奠基人和军队创建者多重身份的体现。

飄揚的旗幟 嘹亮的號角 戰鬥的行列是他快樂的家
一心一意 熱愛著祖國 更把生命獻給了她
道不完 南征北討的故事 數不盡 一身光榮的瘡疤
哪怕白了少年頭 報國的心意就像一朵不凋零的鮮花


顶端 Posted: 2007-12-14 02:31 | 3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Warsaw Pact BBS☆ 华约军事论坛 »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Total 0.024358(s) query 6, Time now is:06-26 07:45, Gzip disabled
☆Warsaw Pact BBS☆ Locations of visitors to this page ☆华约军事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