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转帖:中国的C3I系统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soviet1234
级别: 苏联武装力量中校


精华: 0
发帖: 657
爱心: 134 点
金钱: 6570 卢布
好评度: 0 点
国籍门派: 苏联
在线时间:206(小时)
注册时间:2009-09-21
最后登录:2019-11-29

 转帖:中国的C3I系统

中国的C3I大解密--合集 9KGi%UIFvn  
!pAb+6~T  
\S[I:fw#&  
Y;[+^J*a  
]c~W$h+F  
Xjs`iK=w  
6Us*zKgW  
Auk#pO#  
(一)--战略及别的C3I系统 ?$Jj^/luD  
}?^5L7n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5!*@gn  
VFLW @  
:D oE_  
RSK5 }2  
在一个英文介绍中国局势的网站开到了关于中国电子站得东东。认为不可多得。特翻译整理出与大家共享。标题是我自己加的。如果大家有兴趣也可以去。网站看原文。 y;xY74Nq  
/7jb&f   
)H| cri~D  
^M~Z_CQL2  
II) K0<  
本人英文水平有限。翻译得不好,大家凑或着看。尤其砌筑很多撰写属于如果翻译的部队大家多包涵。由于介绍的内容比较多。本人时间有限,只好一部分一部分得来。这次先把战略及别的C3I系统部分翻译出来。随后会有其他的部分。 FoB^iA6 e  
Dwg_#GSr  
现翻译整理如下: nX|]JW  
l[u=_uaYl  
u;3wg`e  
=dDr:Y<@*  
.LA?2N  
根据服务的目的个范围来划分,中国军方的通信网络可以分为战略(国家级)和战术两种网络。战略通信网络是基于固定的数据交换站和有线通信网络建立的,和中国民用的通信网络类似。战术通信网络是基于无线或移动通信设备上建立的。。主要用于地面的集团军,师,团以及其下级单位的通信服务。战术通信网络又可以花费为战场通信网络和区域通信网络。前者直接用于前线作战单位使用。后者用于前线的作战单位和指挥部的通信。 >dYN@cB$}  
>N8*O3  
区域通信网络在与地面部队和军区级别上主要集中在战术级别的C3I的发展上。这些网络构成上要是一个可靠的C3I系统,它能够具有灵活的连通行,信息流动和数据处理能力。同时系统还需要在电子战,信息战的环境下依然能够保持高精度,高保密性。同时还要具有和民用通信网络的兼容性。 $fFh4O4  
~1.B fOR8  
4"~l^yK  
tiQeON-Q_  
9U]j@*QN  
=Cg1I\  
W}aCU~  
O#72h]  
战略级别电子通讯指挥控制系统 Strategic C3I Systems K0C3s  
qEajT"?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E2u9>m4_J  
1Zt>andBF  
}(/\vTn*1  
EUjA-L(  
国家级军事通讯系统 National Military Communications System bK#SxV  
?{rpzrc!*  
()o[(Hx+ph  
J`xCd/G  
$i]G'fj  
中国现存的国家通讯指挥控制系统拥有非常坚固的避难所和指挥控制设施,由于在60,70年代,中国担心与苏联心会爆发大规模战争,因此花费了大量资源建立了许多国家级的指挥所,全民防御设施和联合通讯系统。这些设施的意图是当战争爆发时,依然能够为中国领导阶层提供庇护并确保维持对全国军事力量的指挥和控制。这些设备同时支持民用和军用通信网络。 gOLN7K-)  
"'v^X!"  
Vh'H =J  
uN+]q qCf  
L. DD  
国家级的军事指挥和控制通信整合了多种传输系统。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坚固的,安全的,灵活的,移动的,并能够有效抵抗破坏和电子攻击的通信网络。目前中国通信网络在中国境内完全有能力支持军事方面的运作。但是中国也不能完全否认,当敌人对这个同系统进行破坏后会降低其效能。因此,C3I的现代化和自动化至少在1979年开始就已经成为中国最优先发展的项目。 U2vM|7 ]VP  
4I!g?Moh  
Y=\:fa  
j`:D BO&)\  
w:c9Z=KX  
美国军方的权威人士指出,在第一次海湾战争后,中国在C3I设备现代化更新上加大了投入。中国军事领导人也迅速认清了,通讯技术的高科技是确保在将来的冲突中占据优势的一个重要因素。该科技将会渗透到每一个兵种,每一个方面从而影响战场的所有层面。中国现在这在对其C3I系统进行改造。 计划的改造项目建立协调性更好,更有效的C4I系统。并提供所有军事梯队的技术需需求,建立统一的C4I系统以满足战争要求。 2pmqP-pKd  
 /wT<p  
20?@t.aMp  
Y4Y~e p  
U\GuCw  
这些努力的成果就是产生了指挥自动数据网络,通过这个网络可以迅速的下达指令到指挥链的末端,并且及时传送信息到全国级别和地方级别的决策者。这个网络担负着解放军国内和平时期的运作任务,同时也也可以支持有限的,计划下中国外围攻击任务。但是,这个指挥自动数据网络在复杂的联合行动的环境里没有控制和指挥军事力量的能力,另外,中国现有的C3I的基础构造一直不能支持大规模的远距离境外联合军事行动。 =:;K nS  
S?<hs,  
H?cJ'Q, 5  
pX?/=T@ Bw  
#b wGDF  
淡然中国军方一直都不断在升级他们的军事通信网络。据传闻部分军事通信是通过信息产业部下管理下的公共通信线路处理的,这两种网络都大量应用了现有技术,这些技术都是商用技术或者已经对中国解禁的技术。但是,中国军方很可能已经成功从其潜在的技术提供者,欧洲,日本和以色列得到了一些禁运的技术来更新其通信网络。 ?'RB'o~  
:b`ywSp`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gnN"6r1  
解放军日报的一篇报道曾提及了解放军通信系统由地下同轴电缆和光缆通信,卫星通信,微波链,短波电台和自动指挥控制网络组成。军方也组建了一个管理型的通信系统,名为全军公共数据交换网络,提供语音,图像和影像的交换服务。 Q%!Dk0-)  
xZ(ryE%  
2wwJ>iR`  
)];Bo.QA  
#6*20w_u  
国家军事通信系统的开发运作和维护石油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的通信部负责。这套系统包含了位于北京西山的国家军事指挥控制中心,和几个后备指挥控制中心,和固定山台设备(如高频电台,卫星通信站,电话交换设备,对流层散射通信器)和七大军区和三个舰队配置的战略级别的移动通信单位。 *~0U4kw+  
B!1Bg9D  
DVz_;m6)  
OAo;vC:^  
+sT S1t  
中国的军事通信系统由四个网络组成: e6gLYhf&  
EFn[[<&><t  
• 一个军用电话网络(非保密) A military telephone network (unsecure) ToX--w4  
O b'Br  
• 一个保密的军方电话网络 A secure telephone network [ahK+J  
V_/.]zQA  
• 全军公共数据交换网络 "All-Army Public Data Exchange Network" Znd ,FqHk  
J>8kJCh9g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Yan}H}Oq  
• 综合战场指挥系统 Integrated Field Communication System, %WlTx&jSgE  
9 :,ZG4s  
;b_l/T(  
Wn-'iD+9<  
nZ % %{#T7  
全军公共数据交换网络 "All-Army Public Data Exchange Network" ,)M/mG?,  
w0^}c8%WR  
%00cC~}4  
]\m >N]P]  
)=pa*  
在现有的电话通信网络基础上,军方建立了全军公共数据交换网络以便提供国家级和区域级的数据交换服务,按照军方战略数据通信网络的框架结构,全军公共数据交换网络主要负责军方内部的数据,图像和文本信息的自动传输和交换服务。根据解放军日报的报道,,全军公共数据交换网络从1987开始建立,到90年代中期已经覆盖主要城市的军事单位和沿海的交叉区域。 "/nbcQ*s*E  
Q)Q1a;o  
YF)k0bu&;  
3@42u G>  
qNi`OVh&  
核力量的指挥和控制Nuclear Force Command and Control / }Pj^^6A<  
[,56oMd~  
c<,R,D R  
,Q<mU4  
K$I`&M(  
中国军方的核力量没有通过系统整合把个体导弹总成一个强大的力量。不同于美国的核力量。美国是通过一个复杂结构的预警和决策管理指挥控制网络把美国空军的战略轰炸机部队和洲际弹道导弹部队整合起来。三个平台协调工作。中国的核力量是一个简单独立的系统,中国的二炮部队没有整合到空间预警系统中。因此中国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及时地,联合的,协调的核打击力量 替代现有的在遭受核打击后的才能进行报复攻击的力量。 E<sd\~~A:  
y}1Pc*  
WS//0  
Y49&EQ  
6{!Cx9V  
另外中国还建立了一个巨大的坚固的地下掩体网络,提供国家领导和军方四大部门的庇护,当国家处在在危机时期或核战争爆发的时候。比如,北京房山香山,地下设备暂居了整个山体内部。 ?azcWf z0  
o[)*Y`xq<w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qP BOt;N  
>!Dp'6  
i2+_~$f  
nrg$V>pD  
在1986年以前,中国核弹头都没有允许行动联络装置(permissive-action-link (PAL) devices)--核弹的安全控制系统。同时相信目前也没有进行改善。尽管中国没有这个安全控制装置。但是通过一系列的程序和措施依然保证了核弹的安全,并免了核弹的非授权发射。如“二人制”—只有两个人同时下达命令才可发射。 弹头的分隔储藏等等。 <b:xyHS  
n?*r,)'  
7~Z(dTdSG  
@Yn+ir0>O  
>R}G  
最近几年,SAG开发出了导弹旅控制系统,电子指挥系统和一般应用的讯息处理系统,填补了在固定和移动导弹系统的电子指挥的不足,在1997年底,经过三年的努力,第二炮兵的信号单位通过并接受了新型的微波通信系统。这个新系统给导弹单位提供了全天候的通讯能力,并曾强了水下通信能力,这个新的系统的建立意味着军团的通讯不再受天气和其他自然条件影响。 U^8S@#1Q  
WG*),P?  
NG_7jZzXA9  
M $f6. j  
hBi/lHu'  
9,[A fI  
eZBC@y  
|]5`T9K@b#  
区域综合电子系统 Regional Integrated Electronic System ("Qu Dian") 72ZoN<c  
Ot`znJU@  
K[yP{01  
2N{^V?:  
AQwai>eL  
军方在90年代开始在东南沿海区域建立区域性的C4ISTAR(command, control, communications, computers, intelligence, surveillance, target-acquisition, reconnaissance) 网络(指挥、控制、计算机、通信、情报、监视、目标截获和侦察)。这套系统名为区域综合电子系统,又名区电。这是一个自动化的战场管理系统,它可以承担陆海空三军的联合行动。根据西方的情报,区电系统美国的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JTIDS)--美国的联合了飞机,舰船,潜艇和地面部队的通信和战时情报共享的加密网络。 )H(i)$I  
+{0v@6<(02  
055C1RV%  
/j-c29nz  
.$fSWlM;  
区电的核心是一颗军事通信卫星。代号烽火-1 (FH-1),首次发射在2000年一月。五角大楼性形容这个系统“安全的,防堵塞,大容量数据连战术通信系统。” 这套系统也是中国军方首次提供立足于太空的通讯平台。他同时提供军方C波段和超高频通讯模式。区电允许区域指挥官和与这套系统连接的所有单位进行沟通和数据共享。 >t{-_4Yv?  
{2k]$|  
现在的区电系统是将来台海冲突的聚焦点,这个系统覆盖了南京和广州两个军区.这个系统包含了区域联合操作C4I中心(JOC),通过这个中心可以迅速的下达指令到指挥链的末端,并且及时传送信息到全国级别和地方级别的决策者。这个区域联合操作C4I中心直接和南京军区,广州军区的C4I中心,这两个军区的空军,海军司令部,东海舰队,海上边防部队核潜艇情报中心连接在一起。 9oYE  
X0Wx\xDg[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Fb+dU  
ohjl*dw  
=Cd{bj.8  
!e:_$$j  
区电系统能够让区域指挥官建立一个综合战场图像,从陆海空以及太空集中所有数据,大范围的传送到其下属单位。这个系统控制了大量的侦测平台,其中包括图像雷达侦察卫星,空中预警机,电子情报及,电子战飞机,电子侦察情报船,陆基观察站,和地面的电子对抗单位等等。 WK0:3q(P  
5W0s9yD  
Vh?RlIUA  
$0k7W?tu  
-Fq`#"  
ne: 'aq  
cn: L]%<  
f,x;t-o+R  
战术级别C3I系统 Tactical C3I Systems ?dPr HSy  
sI.p( -K Q  
Xdf4%/Op  
e07u@_'^  
c h}wXn  
综合野外通信系统 Integrated Field Communication System 05:?5M4};  
""A6n{4  
4n"6<cO5q  
Dt! <  
O?ODfO+>  
80年代早期,解放军已经为地面部队开发出了综合野外通信系统。这套C3I系统最初由一个全范围单通道的电台(SCR)网络,和多个区域级别的移动双通道电台通信子网络组成。后来就增加了战术级别卫星通讯网络和电脑局域网和广域网。现在的解放军的区域通信网络是基于移动高频,微波通讯,同时整合地下有线通讯和卫星通讯的立体通讯网络。 ) "Z6Q5k^  
~ #7@;C<nt  
/_qHF-  
`<{LW>Lb  
pHXs+Ysw+  
在中国民用电讯和信息技术的急速发展下,解放军的C3I系统也取得了飞速进展。一些集团军和师旅已经装备了自动化的C3I系统以适应地面战场对信息和情报的及时性的要求,师旅指挥官现在已经可以通过语音和数据通信网络,整合情报单位送来的情报,监视和侦察所有资源对其所属部队进行指挥和下达命令。 P=PeWX*L<Z  
D?=4'"@v  
随俄中国军方的C3I系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依然落后西方的现有水平。现在C3I系统绝大部分都是装备在师旅级别,团以下依旧依赖老旧的无线电通讯。而且不同兵种有不同的系统,还没有把这些系统整合起来,更系统之间的兼容性很差。还不具备网络中心战的能力。 <HtGp6q  
!_FTy^@c2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e+V8I&%  
6_:I~TTX  
zz!jt A  
5'(T*"  
空中防御指挥控制系统 Air Defence Command & Control Systems 1R;@v3  
ut#pg+#Q  
=X9fn  
TF9A4  
y)"rh/;  
中国空军运行了数个自动化的空中防御指挥控制系统(ADCCS),它们由雷达,数据通信。电脑,显示系统和软件组成。这些系统设计目的是为在和平时期的信息和情报的收集,传送和处理 以及战时的战场的指挥和控制。空军为了不同的目的设计了大量的此类系统 W,"Re,`H  
nRvaCAt^  
$6(a6!  
uW [yNwM  
N<ux4tz  
第一代自动化空中防御指挥控制系统 First-Generation Automated Air Defence Command & Control System zU0SlRFu  
?GlXxx=eV  
#m17cDL  
r.lHlHl  
]&N>F8.L+  
1979年五月,中国空军和中国第四机械工业部(现信息产业部)决定联合开发中国第一代自动化的空中防御指挥控制系统。这个系统包含了一个雷达的情报传输和处理系统,又称“团站系统’” (Regiment Station System” (RSS))和一个地面控制的拦截任务的自动化战斗控制系统。称为“指导系统” “Guidance System” (GS). Xmi~fie  
F 2Y!aR  
团站系统完成于1983,这个系统采用双电脑中心结构,新的3D空中检测雷达和手动和自动的数据输入设备,并采用利用超高频无线电和微波通讯方式的数字通信网络连接。这套系统具有大容量,高速度的信息处理能力,并为了确保系统的安全性采用了大量的新技术,如软硬件的冗余设计,系统监视技术,和系统自我诊断技术。 Zl>dBc%  
KY}H-  
制导系统成型最早在1984。这套系统能够自动处理从不同雷达站传送过来的目标信息并且自动计算出最佳的拦截方案,并指引拦截战斗机飞向目标。这个系统的挑战就是必须保证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以及雷达站的数据传输的畅通性。第28研究院在软件设计中利用冗余技术和多信息来源技术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精确性,并在稍后开发了移动型的指导系统。 r@/@b{=  
,"Fl/AjO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hw.>HT|.N  
Kv2S&P|jXM  
3-&~jm~"  
s/B_  
短程空空导弹测试指挥控制系统Short-Range Air-to-Air Missile Test Command and Control System zk"8mTg  
g)R2V  
!FDd5CS  
TW|- 0  
P*H0Hwn;  
这道系统在1985被外界所知,这个系统用于短程空空导弹的实弹测试。此系统采用171型精密追踪仪和第14研究院开发的搜索雷达,第28眼居所的开发的文本指令,CRT显示器用户界面的终端系统。这套系统装备在中国空军导弹测试团用于实弹测试。 li,rPUCt  
TyjZ  
@+l=R|  
jZC[_p;  
,`02fMOLc  
地对空旅团级指挥控制系统Surface-to-Air Missile Brigade/Regiment Command & Control System  "iR:KW@  
d14n>  
T@*'}*  
q#@r*hl  
8N+T=c  
在1988年,由第14和第50研究所开发,这道系统采用,最新的全方位相控阵雷达和战术数据通信系统。 /!MVpi'6&  
=H3tkMoi2  
}%z%}V@(&  
,@/O\fit)  
z1]nC]2  
空军区域自动指挥控制系统Air Force Theatre Automated Command & Control K8Q3~bMf  
QM* T?PR  
r<4j;"lQK  
Rj4C-X 4=  
PXqG;o*Q*?  
19889年由第28研究所开发,采用分布式就算结构,双数据通道连接网络中的不同类型的数据设备。这个系统同时采用了大量的新技术,如多功能显示技术,操作员和指挥官终端技术和系统实施监控技术,数据专家系统。并且这套系统完全支持中文 %<!YjJ  
x NjQ"'i8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U1HG{u,"y  
shw"TF>?zG  
M>[ A  
+*Z'oCBJ,  
:w!hkUx#  
YCQ $X  
$wi4cHh  
自动海洋监视情报系统Automated Ocean Surveillance Intelligence System 7BL)FJ]UR]  
rwVp}H G  
iEZ+Znon  
}i,r{Y]s]  
d^J)Mhju  
自动海洋监视情报系统是由第28所在1989年开发。这套系统用于自动传输和处理来自水下监听站和海岸雷达监视站的数据。采用广域网和局域网,多用户实时操作系统,高分辨率的彩色显示技术。这套系统能够收集水面,水下河堤海拔高度的目标信息并传送给水面舰艇。 JXMH7  
nmts% u  
EZN!3y| m  
]%y>l j?Y  
% 1$#fxR  
舰船战斗数据系统 Shipborne Combat Data System H%XF~tF:  
7~F~'V  
Fe4>G8uuwn  
cdh0b7tj n  
0#DEh|?  
直到80年代中期,中国海局还一直使用老式的语音通讯方式,如通过舰船内部扬声器,和电话进行指挥和控制。70年代中期武汉的709所开始开发自己的舰船站投数据网络,名为673-II情报中心。这道系统可以同时追踪17个空中,水面以及水下目标,并为武器的火控系统计算目标运动参数。这道系统能够显示战术的情形,并能后记录战斗和训练的数据以便以后进行分析。这道系统于80年代开始列装,当时也装备一些051型(旅大级)驱逐舰。 d#]hqy  
7RWgc]@?>  
=JW-EQ6[T  
Fi67"*gE  
Gw\..O  
但是673-II相比西方的技术还是很落后的。在90年代,中从法国汤姆森-CSF公司(现泰雷兹)得到了两套TAVITAC 战斗数据系统。并安装在165湛江和166珠海两舰上进行试验和评估。 s5rD+g]E`  
J{.UUw9Agd  
wMj #.Jh  
/s~S\dG  
s'oNW  
TAVITAC 系统于80年代早期开发,用于战术数据处理。这套系统由一个超级计算机系统和多个单人显示控制台(如:武器火控控制台,反潜控制台)组成.。这个系统相对于法国海军和台湾海军的TAVITAC-2000陈旧。中国对这套系统进行仿制,称为ECIC-1,但是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进行了列装。 GGhk~H4OP  
/aMOZ=,q}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NPS*0y/  
SJ<v< B  
EwX{i}j_V  
w#[cGaIB  
在1999年,中国海军接受了051B(旅海级)多功能驱逐舰深圳号。弦号167。这所驱逐舰装备了中国第三代舰船战斗数据系统,传闻编号ZJK-4-3A。这道系统采用10Mbps公用通道结构和数字电子技术,因此拥有更好的数据处理能力。这套系统和第二代系统一样采用三人中心控制台,采用平面彩显,只不够由原型变成了长方形。 yW (|auq  
amdgb,vh  
n=bdV(?4  
0#Lmajs  
ruGeN  
ZJK-4-3A被猜测同时可以追踪几百个目标,并摆这些数据提供给武器系统,并为指挥官指示出具有威胁的目标。同时还认为这套系统具有和其他平台(如其他舰船,机载报警和控制系统)通过数据链进行连接能力。因为中国海军已研制出了类似西方的数据链11的数据链系统 2,F9P+  
R"9w VM;*c  
Dsp$Nr%*  
huS*1xl  
D%nd7 |  
当中国海军的是要建造两艘052B和两艘052C时,他们最感兴趣的就是舰船的战斗数据系统。一些报道表明,052B装备了由武汉709所开发的新一代舰船战斗数据系统—ZJK-5. 这套系统基于100bp以太网结构,通过局域网把舰船上所有的传感器和武器后控系统整合起来。 jS~Pdz  
kaXq.  
M:{Aq&.  
`d$@1  
];4!0\M  
052C(装备了相控陈雷达 和VLS(垂直发射系统))据说装备了更强的舰船战斗数据系统—H/ZBJ-1. 根据中国国家媒体的影像资料显示,这套系统非常现代化,他用超大的墙壁式大屏幕和改进的现实控制台,这套新系统据说可以从舰队中的搜有舰船的雷达和传感器,已经其他移动设备(空中预警机)收集数据提供战术图像给舰队指挥官。这套系统也可以通过高速的数据链与陆基的舰队指挥中心和区域C3I中心连通。 (S?Y3l|  
FOk;=+  
rv(?%h`  
x(vQ %JC  
9$Z0mzk  
:>2wVN&\c  
9aY8`B  
KMz!4N  
通信系统Communications Systems  u\L}B!  
BkGEx z  
RG""/x ;  
pm,xGo2  
IlB8~{p_  
数字移动通讯系统Digital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DMCS) @qan&?-Y  
9i}$245lB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JH,B91  
DrkTM<  
TKv!wKI  
jT =|!,Pn  
Dmcs-1 是一个全数字化的移动通讯系统,它是由中国电子技术集团公司开发的。 这套系统为地面部队提供了有线和无限的语音和数据通讯,全部数字化的传输方式和加密技术使其更有效和更安全。 w $6Z}M1d  
N{S) b  
3,Yr%`/5'  
GPK\nz}  
8"9&x}tl-  
这套系统通过12个不同频道来搭建整个无线通讯网络,并能让固定和移动用户同时进行数据和语音传输功能。他的最大传输范围半径十五公里,最大传输速率1,200~2,400bps。并且这套系统也可以接入本地的电话系统通过模拟信号传输数据,使用者也可以通过拨号器进入公共交换电话网。当这套系统以子系统的形式进入全球网络,它可以自动成为全球的直拨用户。 r+8D|stS  
/ De~K+w7o  
nAEyL+6U  
#}FUau$  
cO*g4VL"[  
微波链 Microwave Link z__?kY  
sqtz^K ROM  
3>-h- cpMX  
w|-3X  
D,ZLo~  
中国军方现在正在为二炮部队无线电直线信息传输开发少量的微波通讯系统。这套系统通过装备不同设备和不同的构造,可用于不同的网络节点的终端。 &.\7='$F  
%:d7Ts&?Z  
MW-1500位拨通需系统由中国电子技术集团公司开发,他工作频率范围在1350-1850MHz。他的传输速率256/512/1024/2048 kbps。这个系统提供了30或60个德尔塔调制数字语音频道,一个辅助数字语音频道,一个EOW频道和一个数据频道。如果在瞄准线行驶的结构下的单跳跃距离最大为30公里。郑导系统可装载在一个6X6的越野卡车上。 +IWH7qRtp  
+Gt9!x}#e  
%z-*C'j5H  
*>KBDFI  
]FZPgO'G  
卫星通讯Satellite Communications (SATCOM) r O$pj~!|Q  
e5>'H!)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ft6)n T/"&  
;6Yg}L  
x lS*9>Ij  
xF8n=Lc  
中国在70年代早期就开发卫星通讯技术,中国在1973年开始建设中国第一个卫星通讯地面站,与之配套的一个10米直径的天线,1975年在南京建成。第一个数字化的地面站在1979年由第19所提出。而且这些地面站经过外国的通信卫星测试,结果令人满意。 wuA?t  
%g}d}5s  
z'_Fg0kR{  
KDq="=q  
ur\6~'l4  
在1982,为了支持中国第一个通讯卫星 DFH-2, 中军方开始在北京,南京,乌鲁木齐,昆明和拉萨开始建立新的卫星地面站,并且为中国核潜艇开发了一个移动站。中国第一颗完全国产的通讯卫星DFH-2(东方红2号)在1984年8月4日成功发射。到了1988年中国相续建设了超过160个卫星通讯地面设施相关的技术也已经完全完善。第二代的通讯卫星DFH-3(东方红3号)在1997年5月12日发射。 ^]nLE]M  
nYj rEy)Q  
Rbf6/C  
o #e8 Piw  
#%\0][Xf  
在2000年1月25日,中国第一颗军事战术通讯卫星-烽火一号(也称中星22号),它是用于战术级的安全的,防堵塞,大容量数据连战术通信系统。” 这套系统也是中国军方首次提供立足于太空的通讯平台以便提供战术单位在C波段和超高频的通讯 32<D9_  
5 tQz!M  
fk5'v   
mGj)Zrx>  
Td|u@l4B  
对流层散射通讯Tropospheric Scatter O*~z@"\  
P,{Q k~iu  
d@$| zr6  
W&*&O,c  
> 0MP[  
中国军方配置的的TS-510窄带,多波段数字对流层散射系统是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为远程通讯所开发的。这个系统用于“超越地平线“的数据和数字语音通讯,他的最远通讯距离,在合适的地形下可达200公里。这套系统由一个6x6越野卡车承载,两个发射机和两个大功率放大器安装在车顶。对流层散射通讯系统在远程通讯方面是对卫星通讯的有效补充。 {h7 vJ^  
G/<zd)  
ovTL'j!  
#@$80eFq  
B5;%R01A  
网络中心战 Network-Centric Warfare fUkqhqe  
p35=CX`T.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8"Svt$  
<.QaOLD  
/;#kV]nF  
hr fF1 >A  
数字化军队项目Digitised Army Programme uLS]=:BT  
%-540V{q  
05 q760I+  
#f2k*8"eAF  
p8~lGuH  
受西方军队数字化开放项目的影响,中国军方在2001年开始建立自己的数字化军队。虽然这试验性的数字化单位一般都控制在连,营级别,但是却涵盖了陆军所有的兵种。包括步兵,装甲部队以及特种部队。目的就是通过这洗染为发展和验证不同的数字化装备,组织结构,战术和操作理论,并找出数字化军队的潜在弱点,研究如何用中国的常规陆军地与战友技术优势的数字化军队。 j)mU`b_  
.Q,"gsY  
)N&SrzqTK  
_|#abLh%  
lD0-S0i  
中国的数字化军队项目在细节信息尚处于高度保密状态,待是根据新闻报道可推测目前中国军方主要项目包括; 9kH~=`:?  
:rVR{,pL  
• 数字化单兵系统,类似美国“陆地勇士“项目 X3l>GeUi  
1+; bd'Ie  
• 数字化的装甲集群 M\C9^DX{  
dZ`Y>wH_  
• 数字化炮兵 E]OexRJ^i  
Ak9{P`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y9 {7+]  
N|DI k  
/GIGE##1F  
~R w1  
中国军方的数字化单兵系统类似西方的概念。把单个士兵变这种和网络的一个终端。 每个数字化士兵可把实时战场信息以图像和图片的形式转送到操作中心的指挥官。并可从指挥链所有级别直接接受命令。这套系统已经应用在特种部队和少量的空降部队中。 _xaum  
E+@Q u "W  
#T_!-;(Z  
Xb%q9Z  
Uz^N6q  
中国军方对数字化装甲部队项目的开发可以追述到90年代中期,在第一装甲师(河北承德)和第六装甲师组(北京,南口)建了几个数字化装甲营。这些单位装备了数字化改装的主战坦克和装甲战斗车辆,他们拥有独立的导航能力,战场图像捕捉能力,目标捕捉能力,语音图片图像传输功能,激光报警及防御系统和专家决策系统。中国军方一直在探索利用数字系统升级陈旧的设备。 A-CU%G9  
(@+pz/  
cERIj0~  
$72eHdy/yl  
m4hkV>$d  
中哦军方的第一个数字化炮兵出现在2000年的联合军事演习中。这个数字化炮兵展示了多种天线和ISR传感器,内置的侦测网络和战斗单位的全级指挥系统,目标信息通过控制中心以实时方式传送到战斗单位。数字化炮兵与传统炮兵相比,大大缩短了从发现目标到开火的反应时间。 (XO=W+<'  
@-!P1]V|  
SKL4U5D{  
SN}K=)KF#  
$v;WmYTJ  
中国军方研究人员相信数字哈军队不同于常规军队,数字化军队是在智能网络里通过指挥,控制,通讯,电脑,情报系统(C4I系统)把单个士兵和武器平台整合。达到把传感和发射在所有指挥级别中连接起来,嫩购传达到每一个士兵和战斗车辆,作战单位可以在不同单位和不同的指挥级别中自由交换信息,具有高度灵活的组织结构,提高军队的协调作战能力和及时通晓战争事态的能力。通过数字化传统的兵种划分界限将模糊不清,这个军事力量将整合成集监视侦查,指挥控制,火力发射和精确打击于一身。 x z8e1M  
S{+t>en  
在90年代关于数字化军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003年解放军发布的研究文献,作者认为军队的数字化在未来是必然的。文章作者建议中国军方应该优先发展数字化设备,如智能武器系统,基础数字结构和相关的外围设备,以及现在化的C4I系统。同时作者建议征募高学历的士兵,培养高素质的军官,他们应该掌握现代军事指挥下的现在化管理和信息技术。并且打破传统的不同兵种之间的壁垒,构建一个全新的军事组织结构。 x|rc[e%k  
o+E~iC u5  
2`$*HPj+G  
1'E=R0`pA  
0+FPAqX  
设备化的更新始终占据中国军队数字化项目的中心位置。中国新闻报道,未来中国军队的数字化装备集中在五个主要方面:数字通讯系统,情报侦查系统,指挥控制系统,综合车辆信息系统和战斗网络系统。中国军方现在开铸准备盖面向由军事组织结构,降低军事单位规模,减少指挥层。将来的中国数字化军队将实现小型化,智能化和高机动性和高度信息战能力。 A*y4<'}<  
)4 4Y`v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j#5a&Z  
L/tpT?$fi  
NZB*;U~t  
sm/a L^4  
中共军方研究人员同时也指出数字化不能解决中国军队面临的所有问题。数字化军队毕竟还处在早期阶段,他又他的弱点。中国军方相信数字化不能成为军队现代化的唯一标准。在可预见的未来时期,传统的军事力量在地面战场上依然会扮演主要角色。而且中国军方也明白已享有的军费也不允许军队全部数字化,所以军方必须探索如何整合数字化部队和传统部队共同作战以期达成作战目标。 73cb1 kfPd  
f,TW|Y'{g  
@*YF!LdU{M  
AOR?2u  
Ay?<~)H  
然而,中国军方的数字化发展仍旧处在初级阶段。现行的数字化的开发对中国军方而言是有限和昂贵的。中国军方的计划者面对着一个很尴尬的局面,是投入更多的钱在数字化开发上,还是为大量的步兵为主的地面部队购买更多的常规坦克和装甲战斗车辆使其装甲机动化,以便让陆军在常规形态下依旧保持强大优势。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尽管如此,中国军方的数字化比例还是会逐渐增加的。 =6[.||9  
xSmG,}3mF  
F?Lt-a+  
?s^qWA  
avRtYL  
后记---翻译,整理《中国的C3I大解密》一文的感想 SsZC g#i  
f1 x&Fk  
-qIi.]/f"9  
T7 ,]^ 1  
JY,$B-l  
从一个英文网站上读了这篇文章,觉得很好于是翻译了这个网站的内容编辑成一篇文章。与大家共享。 (u@:PiU/eP  
;'n%\*+fHH  
在翻译和编辑的过程中,无意中仔细的阅读了好几遍。逐渐对这篇文章有了更深的认识。 _`udd)Y2  
oRWje#4O  
+#FqC/`l  
U6M ~N0)Yr  
6dIPgie3w  
首先文章粗略的描绘了我军整体电子通讯网络的全貌。从不同的用途和技术水平,进一步描述出了我军目前的电子通讯发展水平。说明我军电子通讯技术的不足。正片文章没有参杂任何主观因素,仅用非常客观的引述,和适当的分析说明进行阐述。是一篇极佳的入门读物。因此尽管文章中有很多专业名词很难理解,但是并不非常影响读者对其文章的理解。 xaMDec V  
bej(Ds0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4U_MM#rX  
,<Q  
R5uG.Oj-2  
odhS0+d^  
我在度过这篇文章之后,认为中国军队的C4I系统相对西方,尤其是美国处于非常落后的地步。如果大家对C4I系统很难理解。如果想有一个比较具体的认知。可以看一下,最新电影变形金刚中的一个情节。一对美军士兵和机器巨蝎战斗的场面。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战术级别C4I通讯系统指挥下的战斗。通过电影情节,我们可以看出首先优势并通过移动电话连接到指挥中心请求支援。之后在5分钟之内战斗支援机(那个装备了数门加特林缉枪的火力支援运输机,我印象第一次由这个武器平台概念还是在好几年前,一直以为是个概念产物,没有实际应用,没想到老美真的装备了)赶到,进行火力支援,战斗指挥中心通过卫星和战斗支援机的发回的实施画面了解战斗形式,并且指挥地面部队(那几个士兵)对后续增援而来的A-10攻击机(是A-10吧,有点记不清了)发射的激光制导弹进行地面制导(画面:枪口部的激光发射器发射激光束到目标上)进行精确打击。这里面古国士兵装备着数字化的单兵设备。那就是一个极度完整的战术级别C4I系统。我们知道老美的军事电影中的装备真实度极高。当时我被这个场面震惊了。我不敢说全面战争的胜负如何,但是如果中国军队和美国进行一场小规模的战争。以目前的实力中国没有任何胜算。 6nW)2LV  
%;'~TtW5  
/4an@5.\C  
loVg{N :  
,_e [P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稍微恢复了一些信心。但是依然对美国的C4I系统感到可怕。因为我们通过这个文章可以看到我们军队C4I系统的不足。 m)tu~ neM  
PAYw:/(P  
P8z%*/3NF  
Ss>pNH@ c  
Qo#]Lo>\g  
1.技术的落后。 8_('[89m  
BIWe Hx  
当然这个文章的资料不会是最新的,但是根据那个世纪的技术水准来说,还是落后的。本人学信息系统的,虽然对电子通信不是非常了解。但是对于信息网络还算是比较清楚。从文章中能够看出,中国在90年代以前,在通讯技术上可谓处于极其落后的状态。在90年代以后有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中国军方的技术终于有了急速发展。但是不难看出技术依然相对落后。从文中一点不难看出来,如“,052B装备了由武汉709所开发的新一代舰船战斗数据系统—ZJK-5. 这套系统基于100bp以太网结构”,这时候国际上的光纤主干网络已经方兴未艾。作为军事的指挥通讯系统依旧采用相对已经处于淘汰的技术上,是能说明中国开发者在技术条件的制约下缺乏前瞻性。 8Sr'  
Ou_H&R  
duY?LJ@g  
^1S{::  
4Hj)Av <O(  
2,正和集成度低下 &>JP.//spi  
z{rV|vQ  
zC2:c"E I  
QoZV 6  
<1|[=$w  
一个良好的C4I系统,必须到到郑和所有的平台,能够及时地对信息和情报进行整合,分心处理甚至进行决策。但是从文章中不难看出,中国的通讯指挥系统还不能整合正一个全范围的网络,中国的词C4I,以至于C3I都处于早期的试验阶段。由于技术,经费种种原因,我们的C4I,以及C3I系统还处于各兵种,各部队,各自为政的局面。跨军种,跨兵种的信息交换和指挥控制,还存在困难。 X0;u7g2Yz  
tAAMSb9[d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NF0E8O  
EK';\}  
BDI|z/~&  
$l]:2!R  
3,军费和体制上的制约 /+Z*)q+SbT  
zZ=SAjT QP  
k H.dtg_  
a2Ak?W1  
{=Zy;Er  
正如文中所说的,庞大的装备落后的陆军已经有闲的军费成为数字化的最大障碍。陆军的人数可为众多,但是其大部分装备老旧,继续更新。连现在最基本的装甲机动话否没有100%完成,何况数字化。这都是需要钱啊。所以个人认为中国军队全面数字化的前提是中国军队的装备精良化,部队规模小型化。是势在必行的 f$C{Z9_SX  
w|9 >4  
~Gu$E qQ  
1+FVM\<&  
8fXiadP#  
部队人员的素质问题 6gV*G  
 k[r^@|  
Y2r}W3F=  
&b}\).5E  
>C|pY6  
最后一个限制我军的数字化的要素,就是人员素质问题。现在虽然要求高中毕人才能入伍。但是对于很多领域,高中毕业已经不能满足其基本要求,军队在全面数字化的另一前提,就是人员高素质化。 kB 8^v7o  
LiG$M{0  
而目前的人员机制很难保留驻这些高素质的专业人员。 ` 2W^Ui,4  
a^R?w|zCX  
>w S'z]T9  
a^ %iAe  
W8d-4')|  
所以个人认为中国军队的数字化是一个遥远漫长的道路。从旧书上,制度上和人员上都需要进行巨大改善。对于中国军队来说数字化真的是一场数字革命。 Ehx9-*]  
eY<<Hld  
顶端 Posted: 2011-01-24 22:34 | [楼 主]
soviet1234
级别: 苏联武装力量中校


精华: 0
发帖: 657
爱心: 134 点
金钱: 6570 卢布
好评度: 0 点
国籍门派: 苏联
在线时间:206(小时)
注册时间:2009-09-21
最后登录:2019-11-29

 

接着转后面的附录,同志们要是看不懂里面的名词可以参考一下这个 CXGMc)#>f  
附录--关于有关专有技术名词的介绍 A|PZ<WAY  
'b"7Lzp2  
w_"-rGV  
v6wg,,T  
Ve9) ?=!  
由于很多网友对其中的一些东东不是很了解。因此特地从网上找到一些相关资料。作为文章的补充。希望大家能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此部分属于网络摘抄,不属于原创,特此声明。 n4B uM R  
`*0VN(gf'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mYfHBW:  
zr A3bWs  
fg ,vTpBk  
b7+(g [O  
C(U3)I系统即指挥控制通信与情报(command control communication and intelligence)系统 _J2?B?S/j  
N,8.W"fV  
^N^s|c'  
\d.\M  
fHwS12SB  
是美国军事用语,把其中四个英文实词的词头字母组合在一起,简称C(U3)I系 统,我国称之为“军队自动化指挥系统”。鉴于C(U3)I系统一词已为世界许多国家所通用C(U3)I系统包括三个分系统:1.探测预警分析系统用于情报搜集和外国军情 监视,包括侦察卫星、预警卫星、侦察飞机、预警飞机、地面预警雷达、无线电监听设备,以及其他各种公开 和秘密的情报搜集和监视手段。2.通信分系统包括卫星通信,地面、空中和舰艇通信,既有无线电通信,也有光 纤通信等多种通信手段,保证上下左右信息畅通,安全保密、抗干扰。3,指挥中心分系统从最高指挥当局到基层 作战分队的指挥机关,通过通信分系统的连接,构成军队的指挥控制网络,是情报的汇集、显示点,又是决策、命 令的发出点,计算机在这里起着核心的作用。按照功能和作用划分,有战略C(U3)I系统和战术C(U3)I系统。美国的 战略C(U3)I系统原称“全球军事指挥控制系统”,于60年代建成,1995年改名为“全球指挥控制系统”。战术C(U3)I系 统一般由陆、海、空三军分别建立,如美国陆军有陆军战术指挥控制系统,空军有战术空军控制系统,海军有海 军指挥控制系统等。根据合成作战需要也有多军种联合建立的战术C(U3)I系统,如空军和陆军其同研制的联合监 视与目标攻击雷达系统等。战术C(U3)I系统平时对部队进行管理、训练和演习,战时指挥作战。在现代战争中,C(U3)I 系统往往是被攻击的首选目标。在战场上,干扰或者摧毁敌人的C(U3)I系统,敌军将陷入瘫痪,甚至完全丧失战斗 力。这在海湾战争中已经得充分的证实。因此,设法破坏敌人的C(U3)I系统,同时千方百计保护自己的C(U3)I系统 ,这就是指挥控制战或信息战的精髓。 NZG ^B/  
vz3olHX  
T+gH38!e  
/?j kVy*"  
?ecR9X k  
yzl}!& E  
3A0Qjj=  
b%x=7SMXO  
从最初的C2(指挥与控制)系统,逐步发展为C3(指挥、控制与通信)系统、C3I(指挥、控制、通信与情报)系统、C4I(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与情报)系统、C3I/EW(指挥、控制、通信、情报与电子战)系统和C4ISR(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与侦察)系统。 mQt0?c _  
H>D?  
2zbn8tO  
Pxkh;:agD  
d~6UJ=]@8  
如今,美国陆军在大力推进“21世纪部队”建设的同时,又提出了IC4ISR (一体化C4ISR)系统的概念。 L)<~0GcP  
w`< {  
"5ISKuL  
h'GOO(  
O9<oq  
1.从数字化战场建设的实质看IC4ISR系统的基本内涵  6shN%  
F( /Ka@  
?Vh#Gr  
}gwfe H  
,*9gy$  
数字化战场,是指以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为基础,把话音、文字、图像等多种形式的信息都变成由“0”与“1”组成的编码,通过无线电、卫星、光纤通信等手段,把战场各级指挥部门、各战斗与保障部队、各种武器系统与作战平台以及单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构成纵横交错的战场综合网络系统,实现上下左右实时的信息交换与情报共享,使部队能够更快、更有效地利用信息,及时掌握战场态势,优化指挥与控制过程,显著提高作战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字化战场和数字化部队的建设,实质上是战术指挥自动化系统向作战分队乃至火力单元的延伸,是主战武器向信息化平台的扩展,实现指挥系统和武器系统的无缝隙连接,达成诸军兵种的一体化,大幅度地提高作战部队战场态势感知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从而能够充分发挥部队的整体作战效能。而IC4ISR系统就是把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与侦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指挥系统、作战系统和保障系统达到高度集成。可以这样认为,美陆军数字化部队的IC4ISR系统,是美陆军适应数字化部队信息作战的要求,综合运用以数字化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当代科学技术和军事科学理论,使战场信息资源在整个作战范围内实现最佳配置,最终实现指挥、控制、通信、情报、侦察、电子战和火力战及后勤保障等功能的一体化,指挥系统和武器系统一体化的战术级综合军事信息系统。从目标、手段和效果上看,IC4ISR系统的开发与运用和数字化战场的建立以及数字化部队的使用实际上是一致的。 wmX(%5vY^  
:_F 8O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YADXXQ"  
}4piZ ch  
XR<g~&h  
BbCW3!(  
“网络中心战” a6A~,68/V  
N_FjEZpX  
M @G\b^"  
[ns==gDD  
z[vu- f9  
是指,将军队的所有侦察探测系统、通信联络系统、指挥控制系统和武器系统,组成一个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网络体系,各级作战人员利用该网络体系了解战场态势、交流作战信息、指挥与实施作战行动的作战样式。该网络体系由“无缝隙”连接的三个网络组成,即探测网络、交战网络和通信网络。把所有战略、战役和战术级探测器材联为一体的探测网络,能迅速提供“战场空间态势图”;交战网络又称打击网络,连接各主要武器系统;通信网络对前两者起支撑作用,是它们的神经中枢。通过战场各作战单元的网络化,可加速信息的快速流动和使用,使各分散配置的部队共享战场信息,把信息优势变为作战行动优势,从而协调行动,最大限度地发挥作战效能。 hAds15 %C  
' Qlj"U  
  “网络中心战”四大关键要素 M17+F?27M  
Kv:.bHN}  
  美军认为,信息时代的军队是一个互连互通的网络化实体。军队的网络化能生成新的战斗力,是战斗力的新增长点,是实施“网络中心战”的物质基础。“网络中心战”的关键要素有四个: 'ahZ*@kr  
s^.tj41Gx}  
u^i3@JuX  
;*+H&  
y"8,jm  
  “信息结构”即使各传感器联网的系统,这是实施“网络中心战”的基本条件,其表现形式是完备的天基、陆基、海基、空基信息系统,而遂行的主要职能则是数据融合和信息管理; :)4c_51 `  
`WMU'ezF  
  “作战空间感知”“信息结构”的建立能大大提高部队的作战空间感知能力,使各部队能同时了解不断变化的战场态势,使作战任务、行动、地形变得“透明”; _V8;dv8  
A"qDc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R-'<kN.*  
  “实时协同动作”有了共同的“空间感知能力”,不仅能使指挥官采用适应性很强的新指挥控制方式,加快作战节奏,使己方的作战行动总比敌方快半拍到一拍,使己方总处于主动、敌方总陷于被动,而且也可使各部队自觉自愿地执行作战命令,自觉地采取作战行动,真正使部队成为“自我协同部队”; BhjDyB  
ugj I$u  
  “最终效果”上面三项关键要素导致的最后结果是作战节奏加快,反应能力加强,作战风险降低,作战代价(主要指伤亡)减少,作战效能提高。 {md5G$* %  
Q t>|TGz  
F.@|-wq&  
q-@&n6PEOZ  
g-u4E^,*|  
美军认为实施“网络中心战”,将产生三个十分引人注目的作战优势。 B7Zi|-F  
Gf+X<a  
4$mtc*tzT  
b&Laxki  
!?J- Y  
  使分散配置的部队发挥整体优势机械化战争时代,由于部队的通信、机动和兵力兵器投送能力有限,必须把作战和作战保障部队部署在敌军和要保卫的目标附近。结果分散配置的部队易处于弱势,无法很快地集中兵力,实施攻击。地理位置上的限制,还使部队很难在保持高度协调一致和得到充分后勤保障的情况下,实施快速、远距离机动。但是,信息化战争时代,由于传感器作用距离和武器射程的增加,快速传输信息能力的增强,部队作战效能的发挥将不再受地理条件的制约。战场上为了达成集中战斗力的效果,将不必再集中部队,“集中兵力”的内涵将发生重大变化。由此带来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将降低作战风险。由于集中战斗力的内涵由集中部队让位于集中火力与信息,从而减少作战风险,不会再有“高价值目标”出现在敌人面前。其次,将减少后勤负担。部队不再频繁运动后勤,不仅会减少伤亡,减少卫生勤务工作量,油料、弹药等物资的运输和补给量也会大大减轻。最后,将使配置在不同地点的兵力兵器,在不运动的情况下,就可同时攻击多个不同目标,从而发挥更大作战效能,取得最大作战效果。 8 .K;2  
lqO>Q1_{K  
h3GUFiZ.  
0"GLgj:9  
j,9/eZRZ  
  使战场情况一目了然实施“网络中心战”的部队之所以战斗力强,是因为它耳聪目明,信息灵通,对战场情况了如指掌,对指挥官的意图一清二楚。这样的部队能实施“自我协同行动”,自觉与其他部队配合;能在留下活动痕迹很少的情况下,实施作战行动;能在上级指挥官总意图的指导下,有效地遂行独立作战。 y,OG9iD:h  
GpO*As_2  
xh#pw2v7V  
uvR l`"Y  
&Cm]*$?  
  使各作战平台连为一体作战空间的各作战单元用网络连为一体后,分散配置的兵力兵器既能更有效地协调行动,也能为适应新的战场情况很快地转换作战行动样式。使各作战单元连为一体的基本条件是,建立坚固耐用、性能良好的信息基础结构。这一结构能使战场上的所有作战单元,得到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把各作战单元连为一体的连接分为两类:一类是连接各“作战实体”的“硬连接”;另一类是连接各“作战机制”和“作战程序”的“软连接”。“软连接”的好坏既是影响部队协调行动的主要因素,也是决定兵力兵器战斗力系数升降和战斗力能否得到倍增的关键。但无论是“硬连接”还是“软连接”,都不一定是连接得越紧密越好,而是要适当,其标准是能使部队发挥最大作战效能 ?|Z~mE  
|+[Y_j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_>'D4l ?  
N9*QQ0  
w/PE)xA  
{: \LFB_  
  “网络中心战”、“网络战”及“平台中心战”的区别 (!efaj  
II=!E  
RFSwX*!  
4MzPm~Ct  
9pr.`w  
  美军认为,“网络战”是在有限的作战指挥空间(指挥所、司令部或办公室)内,以进攻性行为夺取和达成信息优势,从而影响、破坏敌方的信息站、信息系统以及计算机网站的作战样式。基本战法包括:计算机网络攻击、输送计算机病毒和破坏性“黑客”行为等。美军的“网络战”与“网络中心战”有本质的区别。“网络战”是信息条件下以计算机及其网络为基本工具、以网络攻击与防护为基本手段的一种全新的特殊作战样式,而且主要是针对指挥领域的作战。“网络战”是在看不见的战场上的较量,具有平时和战时一体化的特点,不仅战时是配合战场作战的重要作战手段,在平时也可能独立实施并可随时发动攻击。 @.)[U:N  
e7-IqQA{3C  
:AQ9-&i/a-  
Vo.~1^  
u"wWekB  
  “平台中心战”是针对“网络中心战”而言的,即作战行动主要围绕武器平台进行,由各作战平台自身的探测器获得战场信息,然后提供给武器平台进行作战。不仅上下级之间的战场信息交流少而慢,而且平台之间信息共享也非常有限,使得作战中的“观察———判断———决策———行动”这一过程需要指挥员自上而下地进行协调,整个作战过程无法真正联贯,造成了战斗力和时间的浪费,相比较而言作战效能较低。 #Jp|Cb<qx  
WCk. K  
eR`Q7]j] -  
r XBC M  
^qVBgBPb  
  由此可见,“网络中心战”尽管充分运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但不是实施针对计算机网络的作战,而是以计算机网络为中心和基础,使整个战场、各种部队、各个武器平台形成有机的整体,以利于提高整体作战效能。所以,“网络中心战”作为信息条件下的一种全新的作战样式,在本质上仍然是一般意义上的战场作战,而不是特定含义上的“网络战”,但与“平台中心战”相比,实现了上下左右作战信息的实时共享,实现了完全意义上的联合作战,提高了整体作战效能。 c4Q9foE   
A@:U|)+4  
.kkhW8:  
x TH3g^E  
1*6xFn  
链路(Link)和线路(Circuit) i6P$>8jBQ-  
%<p/s;eu  
)J+A2>  
)%kiM<})  
$Xu/P5  
西方海军使用起来是有严格定义的: R>5Xv%R  
#_K<-m%9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bI(8Um6m  
链路:表示一套完整的设施,包括完成通信所使用的设备、训练及程序,如卫星通信链路、11号数据链、16号数据链等,链路是一种固定能力。 XWNo)#_3  
G^.tAO5:f  
线路:表示建立电文传输的一种通信途径,如电传线路,高频话音线路等。一个通信线路就是一种临时的通信途径。 LylCr{s7  
Jf#-OlEQ  
#W.vX=/*  
+%WW8OX   
<c<!|<x  
数据链首先用于海军战术数据系统(NTDS),它是第一代舰载或机载自动化通信系统,1961年研制成功。当时通过使作战情报中心(CIC)计算机化来解决空战难题。目前,美国现役舰船约200艘装备NTDS系统,其中包括航空母舰、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和两栖攻击舰。海军战术数据系统使用11号链、4号链和14号链。此外,在北约和美国海军中还使用4A号链、16号链等。11号链是一条用于交换战术数据的数据链。例如,交换发现敌情报告,还可用于协调作战区域内各个平台。11号链使用战术数据信息数据链A的数据格式,美国军用标准MIL—STD—188—203—1说明了11号链的详细情况。11号链通常用来联通参加作战的战术部队,如海上舰艇、飞机和岸上节点。主要采用高频传播,在视距范围内它可使用特高频频段实现各种作战平台的互连。只有那些能处理并显示作战态势及目标信息的平台才装有11号链设备。 fz8 41 <Y  
D#`>p  
=[Z3]#h  
D dCcsYm,  
l,3,$  
11号链支持战斗群各分队之间海军战术数据系统的数据传输,它采用高频无线电设备时,数据传输速率为2275比特/秒。海军战术数据系统是一个支持各级战斗指挥人员的海军舰载战术指挥控制系统。11号链采用轮询技术(也叫点名呼叫),为各部队之间提供通信并交换数据信息。 qUn+1.[%  
oIj -Y`92!  
!g)rp`?  
mb%U~Na  
"(dI/}  
美国海军目前使用的数据终端机有AN/USC?35(V)、AN/USQ?76(V)、AN/USQ?83和AN/USQ—111(V)等。后两种型号设备是90年代初才装备部队的,其功能齐全,适用于北约各国海军装备。 3Of!Ykf=  
Eht8~"fj  
^K4?uABc  
{Xr 9]g`  
\~Ml<3Zd:  
16号链支持战斗群各分队之间的综合通信、导航和敌我识别,用于联合战术信息分配系统。16号链使用战术数字信息数据链J型作为数据格式。战术数据信息数据链J一般用于把参战的部队互连起来。例如,把海上部队、飞机和岸节点互连起来。它用于交换联合战术数据,使用具有抗干扰能力的特高频无线电设备。 (J%>{?"ij  
1;B&R89}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R<V-gab  
( *K)D$y  
Bu?Qyz2O  
.wlKl[lE2  
目前使用的数据终端有三种类型:一类用于大型飞机、水面舰艇和接入陆地主网的网关设施;二类用于作战飞机和小型舰;三类用于地面移动部队和小型无人驾驶飞机。 -II03 S1  
8A::q;  
4A号链是一种半双工或全双工飞机控制链路,供所有航空母舰上的舰载飞机使用。开始引入4A号链时是为了支持自动着陆系统,后来发展成为通过交换状态和目标数据来协调E—2C“鹰眼”预警飞机和F—14A“雄猫”战斗机的手段。4A号链也用于校正航空母舰上的飞机惯性导航系统。 s%>8y\MaK  
Lp4F1H2t-  
8TU(5:xJo  
O 9M?Wk :  
p8?"}  
4A号链使用特高频,在整个频率范围内,射频信道间隔25千赫兹。为了连接各种装置和交换目标信息,4A号链采用了单频时分多址技术。用于作战飞机控制和目标信息的数据率为5千比特/秒。 E`C !q X>  
=8rNOi  
z[O*f#t  
Tdz#,]Q   
Mc(|+S@w'  
典型的4A号数据链终端由特高频无线电台、调制解调器、密码设备、数据处理器和用户接口设备组成。在4A号链路中有两种类型的终端:控制站终端和飞机终端,它们以半双工方式工作。但是,控制端终端还必须能够工作在全双工方式。半双工信道则完成对联机性能的监视功能。 KDV.ZSF7  
~v:IgS  
wuk\__f4  
""_G4{  
-okq= 9  
HAVEQUICK最初是美国空军发展高级战术通信计划的一项内容,目前国内还没有统一的译名。该计划是打算在更先进的通信技术出现之前,快速开发和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重要的特高频通信不受敌方的干扰。整个计划80年代初执行。HAVEQUICKⅡ是该计划的一部分。它是一种特高频战术无线电设备,用于舰艇与各种节点(如其他舰艇、飞机和岸上部队)之间战术数字数据的交换。它为现用的高频无线电设备提供了电子反对抗功能,如AN/ARC—182和AN/WSC—3就具有了这种功能。 N 6\Ey{  
l]Ym)QP  
(#)XRm{t  
Y}Dk>IG  
!h<O c!9  
公用宽频带数据链是一条图像数据通信数据链,用于从空中平台到舰艇的图像数据传输,如从侦察机到舰艇的图像数据传输。它提供了由空中侦察机获取传感器信号的航空母舰和装备有其它数据链的飞机之间的自动化通信。公用宽频带数据链的工作频段是X频段和Ku频段。公用宽频带数据链的对舰船链路传输速率为10.71兆比特/秒~274兆比特/秒,而舰船到飞机链路传送速率为200千比特/秒。该链路的舰用终端是AN/USQ—123,它支持由飞机到舰船的图像数据通信。该系统在飞机和舰船之间有两条通信线路,分别使用X波段和Ku波段的频率。该系统早期称之为模块化内部联络数据链,以航空母舰为节点,接收来自侦察机和其他飞机的传感器信息,其中包括光电、红外、合成孔径雷达和信号情报。而上行链路要对机载终端发送控制信息,其舰载终端由天线和射频分系统、多链路处理器分系统、图像处理分系统及其他舰载系统组成。 |;d#k+/;  
%q9"2] cR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YV> #l  
CBpwtI>p  
h^1 !8oOYD  
,q7FK z{  
轻型机载多用途系统(LAMPS)数据链是舰船和LAMPS直升机之间的战术数据链路。LAMPS直升机下行链路无线电台把机上传感器系统的雷达和声纳所获得的数据传送到直升机母舰上。 G+k wG)K  
SkCux  
;KEie@Ry  
&RI;!qn6(  
=w"Kkj>%oh  
LAMPS数据链舰载终端是AN/SRQ—4,其组成包括装有天线罩的AS—3274定向天线,AS—3275全向天线,C—10425天线控制/监视器,OR—209收发信机和KG—45密码设备等。连接到AN/SRQ—4的用户终端有:保*28声纳处理器。 :qAX9T'{t  
]$s b<o .a  
c^puz2  
O?"uM>r  
J6>tGKa+e  
LAMPS数据链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工作在G波段,它是一个全双工链路,其数据速率为25兆比特/秒。 G$QN_h,}  
~Je40vO[  
7xux%:BN  
x%[NK[^&  
T{-gbo`Yji  
1号链是一条使用陆上通信线路的数据链。它用于防空数据的自动交换。为了在两条数据链之间交换防空信息,1号链借助使用数据缓冲装置,自动地把数据重新格式化,其传送速率为2.4千比特/秒。 ?Pf#~U_  
FgrVXb_q  
S;D]ym  
"!eq~/nk  
XJy.xI>;  
14号链是一条在高频和特高频这两种频率上工作的数据系统。它通过安装有11号链路的指定舰船以及其他的平台提供计算机控制的战术数据广播。14号链发送标准的每分钟100字电传,这样使由战术数据交换支持的区域防御和攻击任务的、没有装备NTDS的舰船的战术数据处理设备的成本降至最低。 @de0)AJG6  
o61rTj  
/iAhGY  
>El]5M7h7  
D/;[x{;E  
计算机和远程通信技术的结合是信息技术的核心,近几年有了巨大的发展。美国海军正在执行其“哥白尼体系结构”计划,全面地改革其指挥控制系统,其中战术数据信息交换系统主要用于数据信息传输和交换。 gSj0+|  
@0NWc c+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顶端 Posted: 2011-01-24 22:36 | 1 楼
卡达尔
华约政协中央候补常委 苏共中央委员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国防部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
十月革命勋章 第一枚红旗勋章 第一枚荣誉勋章 第一枚劳动红旗勋章 第二枚劳动红旗勋章 第三枚劳动红旗勋章 第一枚三级波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勋章 第一枚红星勋章 二级卫国战争勋章 近卫军证章 苏联武装力量大将
级别: 中央理事


精华: 6
发帖: 7996
爱心: 3966 点
金钱: 17770 卢布
好评度: 1 点
国籍门派: 苏联
在线时间:1245(小时)
注册时间:2008-08-17
最后登录:2024-06-24

 

下次转铁血网的东西把链接去掉了再转!
无可救药的民族主义分子,不服的咬我啊!靠!
顶端 Posted: 2011-01-25 09:51 | 2 楼
soviet1234
级别: 苏联武装力量中校


精华: 0
发帖: 657
爱心: 134 点
金钱: 6570 卢布
好评度: 0 点
国籍门派: 苏联
在线时间:206(小时)
注册时间:2009-09-21
最后登录:2019-11-29

 

Quote:
引用第2楼卡达尔于2011-01-25 09:51发表的  : ^,vFxN--q  
下次转铁血网的东西把链接去掉了再转!
!Fxn1Z,  
呵呵,我觉得文章不错,就转过啊来了O(∩_∩)O~
顶端 Posted: 2011-01-25 10:08 | 3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Warsaw Pact BBS☆ 华约军事论坛 » 军事普及

Total 0.020297(s) query 6, Time now is:06-29 23:52, Gzip disabled
☆Warsaw Pact BBS☆ Locations of visitors to this page ☆华约军事论坛☆